中药综合10周搞定80分重要考点第二
2020-8-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867.html文末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进入考点习题巩固所学内容第二章中医理论基础考点0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考点02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异常生命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机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考点03辩证与论治的关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考点04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皆为阴。阴阳的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1)阴阳的可分性;(2)阴阳的相互转化型。考点05阴阳的互相关系对立制约阴阳对立阴阳对待:指事物或现象中阴与阳两个方面,具有阴阳相反、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制约阴平阳秘:阴与阳相互制约,取得相对的动态平衡互根互用又称“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和阳互为根本,都不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阴阳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无气则无所谓血,无血则无所谓气”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相互转化一定条件反向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考点06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病位望诊闻诊切诊八纲阳色泽鲜明高亢宏亮多言躁动寸、数、浮大洪滑表,实,热阴色泽晦暗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尺、迟、沉小细涩里,虚,寒考点07阴阳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治则病机治法内经阴阳偏胜损其有余阳盛则热(实热)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实寒)寒者热之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虚则热(虚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中求阴:在用补阴药时,须佐用补阳药阳虚则寒(虚寒)益火之源以消阴赘阴病治阳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时,须佐用补阴药考点08五行的特性及事物的分类考点09五行的相克相生1.五行相生(1)含义: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3)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1)含义: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的作用。(2)次序: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3)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考点10五行的相乘相侮1.五行相乘“乘”:过δ倍。原因:“太过”如:“木乘土”(太强大)。“不及”如:“土虚木乘”(太弱小)。次序:同“相克”。2.五行相侮“侮”(造反了):“反侮”或“反克”。原因:“太过”:如“木反(亢)侮金”(变强了)。“不及”:如“木虚土侮”(变虚弱了)。次序:与“相克”相反。考点11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诊断本脏的病变见“五行分类表”阐释疾病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精亏虚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致的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等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如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等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如即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如“木火刑金”土虚水侮指导疾病诊断诊断本脏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诊断为心火亢盛诊断疾病传变:脾虚病人,脉见缓象,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病患者,脉象洪,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疾已矣”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预后不良;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预后良好考点12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关系治则治法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培土生金法:健脾补肺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相克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肝脾(胃)不和培土制水法:脾虚水泛佐金平木法:肝火犯肺泻南补北法:心肾不交考点13心的生理功能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千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经属心而络千小肠主血脉1、关键是心脏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2、生血(化赤)君主之官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心所藏之神,既是广义之神,又包括了狭义之神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振奋作用以心主血脉为基础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关系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代心受邪。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澹语等病症,称之为“热人心包”考点14肺的生理功能肺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开窍千鼻,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千“娇脏”大肠。肺被称为“华盖”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2、主一身之气:肺吸入清气+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一宗气一辅心行血肺气的升降出入对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诸气者,皆属千肺主宣发肃降宣发:1、呼浊;2、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千周身,外达千皮毛;3、宣发卫气调节滕理,排汗肃降:4、吸清气以资元气;5、向下向内布散津液;下输千肾或膀胱,生成尿液源;6、保持呼吸道内的通畅,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肺气失宣”,可见鼻塞、喷噫、恶寒、无汗、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症状;"肺失肃降”,可见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状通调水道促进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1、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卫气)2、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朝百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气体交换,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气血运行、水液代谢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考点15脾的生理功能考点16肝的生理功能考点17肾的生理功能肾肾左右各一,位千腰部,故“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在志为恐,在体为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的生理功能:肾对精有贮存、封藏作用“先天之精",禀受千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并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后天之精”,包括水谷之精气和五脏六朋之精,即出生之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成的水谷之精气;分布于脏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发挥滋养濡润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藏于肾而构成肾中精气1、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头发、牙齿关系密切2、主生殖: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肾精能化生“天癸"(17B)所谓“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待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肾中阴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肾者,封藏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主水液1、主宰全身水液代谢:肾的气化作用主要有赖于肾阳和肾气2、生成尿液肾者,胃之关也肾为水脏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消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为气之根考点18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心血载气并维持肺的呼吸考点19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血液生成2.血液运行考点20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血液运行2.神志活动考点21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行血)宗气肺(主气)1.心肾相交(心肾阴阳水活既济)2.精血互生(心血肾精)考点22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气的生成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2.津液输布代谢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输布津液。考点23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考点24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津液代谢:肺肾各自功能协调-排尿2.呼吸运动: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阴液互滋考点25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饮食物的消化;2.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考点26肝与肾的关系二者的关系称“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主要表现在:1.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3.阴阳互资考点27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先天后天相辅相成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2.津液代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密切配合,方能使津液代谢正常进行。考点28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一)在志为喜;(二)在液为汗;(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四)在窍为舌。考点29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一)在志为悲(忧);(二)在液为涕;(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考点30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一)在志为思;(二)在液为涎;(三)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考点31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一)在志为怒;(二)在液为泪;(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四)在窍为目。考点32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一)在志为恐(惊);(二)在液为唾;(三)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四)在窍为耳及二阴。考点33胆的主要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主决断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考点34胃的主要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腐熟“太仓”“水谷之海”“后天之本”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考点35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2.小肠泌别清浊泌别:精、糟吸收、下传“小肠主液”考点36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2.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主津”考点37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1.贮尿2.排尿考点38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孤府”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运行的通路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考点39奇恒之腑的内容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虽名为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有异于六腑;功能:“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考点40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功能: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诸如呼吸、心跳、吞咽等。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以及记忆力等、都由脑的功能活动所主管,故有“脑为元神之腑”。关系:脑主管思维、意识及情志活动等,又分属于五脏、精神神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考点4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功能: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关系: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肝气肝血的作用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考点42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病理上:心与小肠互相影响传变。心火下移于小肠----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或尿血。小肠有热----上扰于心----心烦、口舌生疮。考点43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1.生理上:肺与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异,有助于糟粕下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2.病理上:肺失清肃-大便便结难下肺气虚弱-便秘大肠腑气不同,传导不利-肺气壅塞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考点44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1.纳运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3.燥湿相济:两脏燥湿相合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考点45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胆附于肝相为表里关系1.生理上: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2.病理上: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临床表现:口苦、纳呆、腹胀、胁肋胀痛、甚或黄疸。肝胆病变,常引起精神、神志异常,可见多疑善虑、胆怯易惊。考点46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1.生理上: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2.病理上:肾的功能失常,常会影响到膀胱。如有肾气虚衰,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无度,可见尿频,小便清长、遗尿甚或尿失禁;若肾阳虚衰、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甚或癃闭。考点47气的生成1.父母先天之精气2.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3.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考点48气的分类与分布人体之气,由于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并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育。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盛衰有关。3.营气又称“荣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与血液密不可分,常以“营血”并称,营气属阴,卫气属阳,故又有“营阴”之称。行于脉内,与血同行,循脉上下,环周不休。营气的生理功能,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4.卫气又称“卫阳”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卫气,可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之精气为主要来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属阴,卫属阳。考点49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功能生理病理1.推动作用激发、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早衰;(2)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功能减退;(3)血液、津液生成不足,运行滞缓血虚、血行不利或水肿。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体温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保持液态在体内不停的运行。“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1)气虚,温煦作用失常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迟缓、津液凝聚等病变。(2)局部或全身气盛有余局部或全身发热等病变3.防御作用(1)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2)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正气不足,防御和战胜邪气的力量减弱,外邪得以侵入机体,则容易受邪而种病变。4.固摄作用(1)对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2)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1)出血,多汗、多涎唾、尿频、滑精等。(2)各种下垂、胎漏不安等。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饮食物-水谷精气气、血、津液、精;津液代谢-汗液、尿液、涕、唾、泪、涎;饮食物消化吸收后残渣糟粕。新陈代谢缓慢考点50气的运行气的运行,称作"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峰独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考点51血的生成由营气、津液和肾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考点52血的运行血的循行血液正常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力和固摄力。(一)推动力:心气的推动、肺朝百脉、肝的疏泄。(二)固摄力:脾统血、肝藏血。(三)血的特性是“喜温而恶寒”,寒凉能使血行缓慢,过热能使血行加速。(四)脉为血之府,脉道是否通利完整,也是血液运行的重要条件。考点53血的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虚、血热、血液运行失常-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病变。考点54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以推动、温煦功能为主;血属阴,以营养、滋润功能为主。气与血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其化生过程,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一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以提高疗效。(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血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的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而流布于全身。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或补气等药物。(3)气能摄血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血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出脉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以达止血的目的。2.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概括为血能载气和血能生气。由于气的活力很强,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气不能离开血液而自行存在。血虚者,可以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则治疗大出血时,往往运用益气固脱之法。考点55津液的生成津和液,同属于水液,来源于饮食,都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考点56津液的代谢是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其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再“上输于脾”而实现。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布于全身。津液的代谢过程,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考点57津液的生理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津的质地较清稀,布散于体表而滋润皮毛肌肤,输注于孔窍而滋润眼鼻、口等;液的质地较浓稠,分布于脏腑脑髓而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骨节则关节滑利,屈伸自如。(2)化生血液津波不仅流行敷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3)运输代谢废料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的代谢废料收集起来,通过脉内(血液)或脉外的途径,运输到相关的排泄器官,不断地排出体外。考点58经络的组成经脉十二正经人体内规则循行的十二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主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重要的经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十二条重要的支脉考点59脉络的组成脉络浮络浮现千体表的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别络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考点60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沟通的联络作用(二)运输气血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考点61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到足;足之三阴,从足到腹;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阴经与阴经交千胸腹;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考点62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一)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千内侧面,阳经分布千外侧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二)头面部位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前;手、足太阳经—一面颊头顶及头后部—一后;手、足少阳经——头侧部一一侧。考点63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1、奇经八脉的特点:(一)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二)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三)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2、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千十二经脉之间。(一)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三)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考点64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四脉基本功能1.督脉(1)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2)与脑、髓和口肾的功能有关。2.任脉(1)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2)主持妊养胞胎。3.冲脉(1)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4.带脉(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的带下。考点65体质的构成要素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内部:外部。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考点66体质的分类1、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类型,气血阴阳充盛,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2、偏阳质指具有相对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对风、暑热、燥等阳邪具有易感性,外感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易从阳化热伤阴。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症,在用药上宜凉润,忌用辛香燥热。3、偏阴质偏阴质是指具有相对抑制、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对寒、湿等阴邪具有易感性,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症,在用药上宜温,总用苦寒。考点67指导养生防病阳盛体质宜凉忌热,阴盛体质宜温忌寒。考点68指导辨证治疗某一体质易感受某种邪气而形成相应的证候,称为“同气相感”考点69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阴阳属性性病及致病特点阳邪1.其性开泄,易邪阳位。2.“善行”而“数变”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变幻无常、发并迅速3.百病之长。考点70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阴阳属性性质及致病特点阴性1.寒为阴邪,易为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肌表,血脉,经络关节)考点71署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署邪阴阳属性性质及致病特点阳邪1.其性炎热-阳热亢盛的症状2.署性升散,耗气伤津3.署多挟湿。考点7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邪阴阳属性性质及致病特点阴邪1.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考点73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邪阴阳属性性质及致病特点阳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考点74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邪阴阳属性性质及致病特点阳邪1.其性炎上。2.火易伤津耗气。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发肿疡。考点75疠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疫疠邪气”“疠气”“异气”“毒气”“乖疠之气”疫疠邪气特性致病途径致病特点多口鼻入侵体内1.发病急骤、病情较重2.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传染性强、易于流行考点76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所以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后可涉及其他脏腑。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为多见(2)影响内脏气机①怒则气上表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晕厥猝倒怒-伤肝气②喜则气缓表现:精神不集中神志失常过/暴喜-伤心缓-涣散③悲则气消表现: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悲伤肺消-消沉④恐则气下表现:二便失禁骨酸、遗精恐伤肾气⑤惊则气乱表现:精神不安惊慌失措遇事犹豫不决惊恐、惊喜气乱⑥思则气结表现:心脾气结-纠结考点77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1.饮食不节(1)过饥;(2)过饱。2.饮食不结3.饮食偏嗜(1)寒热偏嗜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腹痛、泄泻。多食油炸温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口渴、口臭、嘈杂易饥、便秘。(2)五味偏嗜五味五脏如多食肥甘厚胃味(X),易生痰、化热、发生眩晕、胸痹、昏厥、痈疡等证;嗜好饮酒,或恣食辛辣,不仅可以损伤脾胃之阴液,而且饮酒过量,能致重度昏迷;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可致气病、瘿瘤、夜盲、佝偻病等。考点78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劳逸失常,是指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它们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是内伤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过劳(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2.过逸考点79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形成: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1)有形的痰饮中以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以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2)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症。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临床常见的痰饮病症有寒痰、热痰、燥痰、风痰、湿痰、痰饮、溢饮、支饮、悬饮等。考点80淤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形成:体内局部血液的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的血液,均称为淤血。淤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特点:(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另外,临床望诊,往往还可见到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表现。切诊则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考点81结石的形成及致病特点形成:(1)饮食不当:肥甘厚味、空腹吃未成熟的柿子、黑枣、硬水。(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维生素C/D、鱼肝油(4)体制差异(心情不美丽-吃药-体质差-结石)特点:(1)多发于肝、胆、肾、膀胱等脏腑。(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考点82毒邪的形成及致病特点形成:(1)外来之毒来源于自然界,多为天时不正之气所感,或起居接触,或外伤感染等浸入人体所致。形成与时令、气候、环境有关、具有外感性特点。如大风苛毒、疠毒、疫毒、热毒、寒毒、湿毒、燥毒、温毒、暑毒、以及梅毒、秽毒、水毒、虫毒、蛊毒、漆毒、煤气毒、瘴毒等。(2)内生之毒来源于饮食失宜、七情内伤、痰饮瘀血,治疗不当等;或脏腑功能失调,毒邪郁积只所致,具有内生病邪和病理产物性病因的特点。如食毒、药毒、瘤毒、伏毒(邪伏化郁而成毒)、瘀毒、痰毒、胎毒、脏毒等。特点:(1)毒性强烈,损脏伤形。(2)致病广泛,复杂多变。(3)症状秽浊,顽固难愈。考点83药邪的形成及致病特点形成:(1)用药过量,(2)炮制不当。(3)配伍不当。(4)用法不当。特点:(1)中毒。(2)加重病情,变生他疾。考点84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考点85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考点86决定是否发病的因素邪正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考点87邪正盛衰1、虚实变化(1)实邪气盛;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2)虚正气不足、正气虚损;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2、虚实错杂(1)实中夹虚(外感热病-实热伤津-气阴两伤)(2)虚中夹实(脾阳虚-水肿)3、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实热证-大量耗伤阴液-虚热证)(2)因虚致实(肺肾两虚哮证-风寒束表、痰涎壅肺)4、虚实真假(1)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热结肠胃实热证-阳气郁闭于内-虚寒假象)(2)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老年人气虚便秘)考点88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1)阳盛(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生则阴病”。(2)阴盛(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1)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阳虚则寒,可见面色?白、畏寒脉舌淡脉迟等寒象,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2)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六奋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原因:多由于阳邪阴伤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络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3、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制。4、阴阳格拒病变过程中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月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虚弱、不足的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理现象,即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种病理状态。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之证。(2)阳感格阴是指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排斥,而格阴于外的种病理状态。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租、烦躁等症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故称其为真热假寒之证。5、阴阳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考点89气血失调1、气失调主要指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1)气虛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导致。(2)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2、血失调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1)血虚(2)出血(3)血瘀考点90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1、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则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等引起津液耗伤所致。常见口、鼻皮肤干燥;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肉購,手足震颤蠕动等。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原因,主要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世条达、肾的蒸腾气化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考点9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原则1.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方法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药物杀灭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考点92既病防变的原则和方法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之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1、早期诊治2、控制疾病的传变考点93愈后防复的原则和方法愈后防复,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至愈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避免诱因,预防疾病复发,病情反复。1、调整阴阳平衡2、避免复发诱因考点94康复的原则和方法(一)康复的原则1、形神共养(1)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2)养神:重在调神护神。2、调养阴阳气血(1)调整阴阳(2)调养气血3、调养脏腑经络(1)调理脏腑(2)疏通经络(二)常用康复疗法1、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辅助疗法2、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3、体育娱乐康复法4、自然康复法以上为第二章重要考点,复习的怎么样,点击阅读原文测试一下,掌握到什么程度。测试分数高于80分以上可领取电子版莫考卷一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