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系病因的中医辨析
2023-3-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引起肾病的病因不外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外感多为六淫之邪所致,内伤与房劳多产、情志因素、久病及肾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一)外邪侵袭
六淫皆可伤肾。风为百病之长,可伤心肝脾肺肾。《素问·水热穴论》曰:“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风水(肾风)的病因与感受风邪有关,且突出地表现于肾主水液的功能失常,而致水肿。肾为水之下源,肾受邪伤则水液泛滥,水能伤阳,水肿必致肾阳虚弱。
寒为冬气,在脏应肾,故喜中于肾。《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寒邪伤肾,首先伤及肾阳,导致肾阳损伤,肾阳不足的人更易为寒邪所伤。
火热之邪亦可伤肾。《素问·刺热》亦曰:“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后世温热学派尤其强调温热邪气最易耗伤肝肾阴血。温热之邪羁于下焦,可致肾水劫烁,肝肾亏耗,必将虚风内动,以致循衣摸床,四肢拘挛等症出现。肾主骨,火热之邪伤肾,还可以导致骨痿。热邪伤肾,还会引起肾系病变,如耳聋、腰痛、身重、足下热、不欲言等。
湿为阴邪,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根于脾肾,故湿亦伤肾。《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可见湿与寒合而伤人,而病腹痛、小便不利、水肿、眩晕等。
六淫之中,湿热邪气最易伤及膀胱,且女性较为多见。长夏之际,天气炎热,雨湿较多,湿热交蒸,下注膀胱;或房事不洁,湿热趁机内侵,以致膀胱州都之官或藏而不泻,或开而失阖,发为水肿、尿频、尿急、尿痛等。
温燥邪气常共犯于肾,即可煎灼肾中津液,或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液亏少,出现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表现。
(二)情志内伤
恐为肾志,恐伤肾。《素问·宣明五气》曰:“精气……并于肾则恐。”过度强烈而突然的恐惧刺激,可影响脏腑气机,直接伤及肾脏,导致肾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而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三)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则表现为肾中精气匮乏,不但发育迟缓、体质衰弱、痿软无力,而且智能低下,神志痴呆,反应迟钝,行动笨拙。多因父母体弱多病,或高年孕育,或孕期误服药物以及烟、酒等毒物损伤胎元所致。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脏藏精不足,一方面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而且不育不孕,阳事异常、作强不能等病变也由之而生。
(四)房劳多产伤肾
肾藏精,房劳多产伤及肾精。孙一奎《赤水玄珠·论精气夺则虚》曰:“然房劳甚,则精血竭,而神无所依,气无所附。”房劳伤肾常可出现滑精、早衰、阳痿、耳鸣、腰酸等多种病理表现。女子若因多孕多产,导致冲任不固,易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滑胎、崩中漏下等症。
(五)他脏病及
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阴阳之根。在病理情况下,肾脏常为诸脏腑各种病变的最后转归。多种疾病久延不愈,常是导致肾脏发病的主要原因。肾之精气来源于全身脏腑之精气,故全身脏腑之盛衰,无不关系到肾。另一方面,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所以任何一脏的不足,不论阴虚或阳虚,当它虚损到一定程度时,也终究会累及肾阴肾阳。
如心、肝、肺三脏阴虚,久而不愈,均可发展为心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脾阳虚日久不愈,常可导致肾阳虚;心肝火旺,日久可耗伤肾阴,出现心病及肾或肝病及肾的虚弱证候。肺为水之上源,具有通调水道之功。外邪袭肺,肺失宣降,通调失司,下及肾与膀胱,使小便不利。脾虚湿热,泄痢不止,水走大肠,肾之气化不足,膀胱不约,则可见尿少,甚至尿闭。膀胱与肾相表里,经脉相互络属,肾的气化如常,膀胱开阖有度。肾气不足,肾阳虚损,气化不及,膀胱开阖失职,则可致水液潴留、尿闭、淋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