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气始生
2021-3-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自此之后,昼渐长夜渐短,阴盛阳衰,阴极生阳,阳气开始萌生,在此阴阳转换的时刻,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历代养生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的养生。
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已经有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时至冬至,进入寒冷的时节,不吃怎能御寒?吃货们水饺和汤圆已经安排起来了!
因为南北方差异,北方人更钟爱水饺,南方人倾向于汤圆,也就是俗话说的“南汤圆,北水饺”!
那么…你是“南汤圆”还是“北水饺”?水饺和汤圆中你又最爱什么馅呢?
其实小编想说的是:冬至到,不管汤圆水饺,无论南北咸甜,只要和你爱的人、爱你的人聚在一起,都是团圆的味道哦!
冬至节气,除了饺子、汤圆,大家不妨喝碗羊肉当归汤暖一暖。
羊肉当归汤,中药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具有养血散寒,和解表里之功效。主治产后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来寒热,若中风乏气力。
用料:羊肉、当归、生姜。
做法:羊肉先放开水中焯水,清洗干净后备用。在砂锅中注入适量清水,放进红枣和姜片,之后放入羊肉和当归片,大火烧开,捞去浮沫,转小火再慢炖2.5小时就可以了。食用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养血散寒,和解表里。
冬至穴位养生
冬至节气穴位养生以“驱寒扶阳”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至阳穴和腰阳关穴。
至阳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穴位含义是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故本穴为阳之极,可助脾阳除湿热,治疗黄疸、胁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胸背痛。督脉循行脊中,本穴属督脉,故又可治疗脊强。
腰阳关穴
定位:俯卧,在腰部,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约与髂嵴相平。
作用: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冬至至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阶段,人们习惯从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小节,共九九八十一天。而民谣言“一九二九不出手”,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常搓手,可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充分刺激其穴位,可达到疏通经络、预防感冒的功效。俗语还说“寒从脚下生”,脚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
从中医角度看,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底,脚亦是人体经脉汇集之处,分布有众多重要穴位。而从现代解剖层面看,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抗御寒冷的能力较差。故脚部一旦受寒,会使其抗病能力下降,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病症。冬至节气后,寒气愈甚,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除了穿好保暖鞋袜外,还要多活动双脚,必要时应戴上护膝以保护膝关节。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或中药沐足方泡泡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是脚部保暖的好方法。
针灸科住院部特地在冬至时节为住院患者准备了艾叶生姜中药沐足治疗,以达到温阳驱寒之功。
艾叶生姜-针灸科特色中药沐足治疗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所用的艾叶,产自“中国艾都”-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所著《蕲艾转》中有“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蕲艾,味苦而辛,无毒,洗熏服用皆可,具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消痰等功效。
冬至时节,除了饮食进补、穴位养生,尚需注意起居有节、防寒保暖、适度锻炼、固护阳气、心平气静。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最后祝大家安康
END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监制:张春红孙冬玮
编辑:倪晓诚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