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如何起死回生
2016-4-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民间工艺如何起死回生?
6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学术研讨会在兴宁市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包括广绣大师陈少芳、广彩大师许恩福等在内的多位民间工艺大师及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就民间工艺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如何尽快走入市场求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广东省民协主席、作家林泽生对表示,广东的民间文艺曾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近一二十年的发展相对滞后。当年,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还在中山大学的时候,一直带领广东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全国有着巨大影响,即便后来赴北京任教,钟敬文依然关心广东民间文化的研究,并且还曾给省领导写过信,呼吁政府重视广东的民间文化。林泽生告知,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面,民间文学的种类只有10多种,但民间艺术的种类有1500多种,这说明民间文化的保护抢救工作任重而道远,而且是大有可为。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几近一直认为,民间工艺虽然内容、情势、处境各不相同,但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的发展之本,失去了这一点,再多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佛山市民协主席梁诗裕说,民间工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各自的地方特色,集中反应了其所在地域的文化色采,在今后的发展中不管怎样转变,这一点绝对不能丢。揭阳市民协主席徐光华在发言中深有感触地说,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应尽可能避开全国性的大题材,而选择具有风格独特、特点鲜明、有代表性的地方题材,地方特色是民间工艺的生命力之所在。 民间工艺品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觅生机与发展,也是众多参与讨论的专家们的共同意见。但是,走向市场又并不是一个想到就能做到的进程,二者之间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比如,有人就提出,在进入市场的进程中,究竟是尽可能做精品,还是将工艺简单化处理以赢得更多的接受者?还有相当部份的民间艺术家把市场寄托在国外市场,但在当前的情况下,虽然国外的确有许多人对中国的民间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期待大批量的出口是不太现实的。对民间工艺品来讲,最重要的还在于本身求变,适应市场,通过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将平常生活用品工艺化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广彩大师许恩福也提出,要摆脱当前的窘境和恶性循环,必须要有本身求变、社会认识和政府支持3方面的配合。 今年6月初,北京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览会获得的成功给民间工艺从业者以极大的信心。广东的玉雕艺术家高兆华、陶艺艺术家黄新文都参加了这次展览会,并分别取得了“山花奖”的2、三等奖,新加坡的一家企业非常看好他们的作品,已与他们签订合同,约请他们赴新加坡举行展览。广东省民协专职副主席罗学光向介绍说,今年九月,广东也将举行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览会,届时各市将选派各种优秀工艺作品参展,从而给民间工艺搭建一个展现的平台,提高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考虑到大多数民间工艺从业者的经济状况,将不向参展者收取展位费,反而会给参展人员以一定的补贴。同时,广东民协还将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有些代表担心在评奖进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罗学光表示,评选一定是依照公平、公正、公然来进行。通过一步步的切实工作,才能真正保护和增进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 □ 专家访谈 本身要变化,市场要面对 采访对象:罗学光(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南方都市报:今年广东成为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二批省分,目前的实行进度如何? 罗学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2001年由全国民协主席冯骥才首先提出并再三呼吁的,已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2003年初正式启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口号,计划用十年时间,从大到建筑小到梳子、钮扣,对我国的民间文化进行拉式的普查。广东成为第二批进入抢救工程的省分,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启动抢救工程,被列入第一期抢救的项目是佛山木版年画和剪纸,计划在今年内完成。我们同时也要求,各地的民协尽快将当地需要抢救的项目报上来,由专家进行审批、立项,以肯定接下来继续进行的项目。 南方都市报:广东省民协这两年在民间艺术的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能否评价一下举行这些活动的效果? 罗学光:近两年广东的民间艺术活动展开得比较活跃。我们举行了好几次大型的比赛,比如全国麒麟舞大赛,首届民间歌会,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大赛等等,这些活动都给很多民间艺人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机会,同时也向全省全国推行了我们的民间艺术精粹,有很大的作用。今年四月份我们又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学术委员会,希望通过专家的研讨给民间工艺美术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南方都市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传统民间工艺都遭到极大冲击,乃至有些面临灭绝、失传的地步,在这类情势下,应当怎样保护这些民间文艺情势? 罗学光:我认为保护民间工艺,有两点是需要积极探讨的:第一,民间工艺如何“与时俱进”,获得新发展,以适应现在的审美水平和实际需求。时期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变化,如果还是坚持从前的做法肯定行不通,那末在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斟酌加入一些新的因素;第二,民间工艺如何适应市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民间工艺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找到生存之路。 南方都市报:进入市场,对有些项目来说是可行的,但有些未必有市场,即便大力抢救,也可能没法生存下去。 罗学光:我个人观点是,有些民间工艺品种的灭亡也是正常的,社会在进步,淘汰一些东西是自然现象,不可能是什么都能流传下去。那末对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情势,我们就应当尽快进行抢救,即便终究没法保存下去,也应当对它的发展历史、形态等等进行记录,也就是将它定格下来,给后人们留下珍贵的资料。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南方都市报: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是件大好事,但有些人也担心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你怎样看待这类担心? 罗学光:我们只会脚踏实地去做。现阶段来讲,好好到现场去搜集资料进行普查是最关键的。我是充满信心。 民俗的气力是巨大的 采访对象:曾应枫(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广州市民协主席,作家) 南方都市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民间艺术情势目前面临比较大的生存危机,作为一个作家、学者,你是怎样来看待这类现象? 曾应枫: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遭到了商品经济的冲击,另外,我认为我们的民间工艺与文化其实是长时间处于一个脱钩的状态,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过去很长时期内,民间工艺是归二轻局管的,也就是说是被当作商品,而不是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原来归属于二轻局的产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工厂接连倒闭,艺术家们的生活很成问题,民间工艺面临窘境也就不可避免了。我认为,民间工艺应当当作一种文化情势来进行保护,而不是当作商品来推向市场,过分提倡商业化或许反而是一条歪路。对这一点我比较矛盾,我不赞成民间工艺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既然是走市场的道路,为何还说需要扶持呢?进入市场就面临着优胜劣汰。 南方都市报:那末,应当如何保护这些民间工艺才是比较科学、可行的办法? 曾应枫: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的文化源流中,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其实是应当占有同等的位置,但长期以来都没有给民间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像文学、音乐、绘画等等,属于所谓的精英、强势文化,有专门的研究单位、经费、正式的人事编制等等。但是对民间文化这样的弱势文化来讲,几近是没有怎样重视。既然有文学研究所,为何就不能有工艺美术研究所?政府应当给这些弱势文化多一些关注和扶持,成立研究机构,设立基金,不要让这些工艺自生自灭才好。 南方都市报:近几年以来,其实社会已在开始重视民间文艺了,在这类情势下,民协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曾应枫:其实之前的民协基本上关注的只是民间文学,后来开始发展关注民间艺术,这几年又逐步关注民间工艺美术,这也是在人们观念中民间工艺与民间文化脱节的一个表现。在广州市民协来讲,我们做这些工作基本都是业余的,存在着许多困难。我认为既然要保护,就应当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编写乡土教材,让青少年认识民间工艺,从而培养人材。另外我们要建立人才库,发现和保护民间工艺的人材。另外,也要通过传媒,让更多人来关注,我们个人的呼吁毕竟还是有限的。固然,像举行大型的民间工艺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扩大民间工艺的影响作用很大。 南方都市报:随着工业化时期的日渐深入,你对民间工艺未来发展持甚么态度? 曾应枫:民间、民俗的气力是巨大的,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地悲观。比如,改革开放早期,港台音乐传进大陆,迷倒了无数人,但是,我们很多传统的老歌,今天依然在传唱,这就说明人们对文化的看法也是一直在改变的,优秀的文化不会轻易被抛弃。我认为我们在适当地保护引导的同时,也要看到民间的巨大气力,民间文化有很多生生不息的东西,它们也有它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 与会者说 黄启亮(兴宁市工艺品行业协会会长) 兴宁的竹编、草编、藤编业在民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工艺品生产又悄然成行,过去零散的工艺制作和集体工厂的小规模生产,已发展为范围经营的大型企业。据统计,2003年兴宁市工业行业出口产值2.4亿元,创汇3000多万美元。工艺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守市场运营规律,开辟创新地走出一条合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外销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我们的企业就一定能做大做强,我们的民间工艺也一定能成为强大的产业化经济。 陈少芳(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省一级工艺大师,广绣艺术家) 保护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民间工艺要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投入。首先要抢救活着的艺术和艺术家,而不是死了的艺术,这是最重要的。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从而能为国家继续打造顶尖水平的艺术精品。 另外工艺品也需要斟酌档次的问题,是要把作品做得水平很高,还是要做得相对平凡、粗犷?由于太精致的工艺品本钱太高,价格固然也高,找不到购买者,生存成问题。反而是粗糙、平凡一些的作品由于要价低,有销路,更容易生存,毕竟需要高端精品的人是很少的。因此工艺品要斟酌改进制作工艺,降低成本,寻觅销路。 政府和生产民间工艺品的私人企业可以探讨多种合作方式,比如刚开始政府可以给企业一些支持,使企业依托于政府起步,所谓“扶一程,送上马”。 黄新本(中山市民协副主席,油画家、陶艺家) 经过这几年民间文艺活动的实践,我进一步了解到:“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艺术之母。”这几年我继承了民间传统优秀的陶艺制作技能,糅合了我从民间艺术吸收的营养,大大丰富了陶艺创作的理念,创作了一系列现代艺术语言的陶艺作品,例如《新山水》系列、《果实》系列等。今年6月份,我的《果实》系列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工艺品展览会”荣获“山花奖”铜奖,同时还得到新加坡某公司的约请,准备8月份到新加坡展出。我感觉把眼光集中到我们本土本民族的东西,使我掌握了很多原来不懂的知识学问,开辟了视野,取得许多创作素材,激起我很多创作灵感。 徐光华(揭阳市民协主席) 今年5月份,我到北京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感触颇多。揭阳的剪纸很有特点,但和其他省分的产品比起来,我们最大的不足就是市场意识淡薄。比如福建、浙江、河南各省的剪纸展品,实际上不应当叫“展品”,而应当叫“商品”。由于它们的品种多样、装潢新颖、大小不一,既可作为装饰品,又可作为艺术品,同时又可以作为礼品,使我大开眼界。我想,首先,我们不应当为艺术而艺术,应当把艺术和经济挂钩起来,这样,既能使作品商业化,又能增进剪纸艺术的发展。另外,在选题创作作品时,要避开全国性的大题材,选择具有独特鲜明代表性的地方题材,这样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高兆华(广东省民协主席团成员,玉雕艺术家) 我认为我们应当多召开各类型专业的研讨会,建立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同时,可以试一下让工艺大师走上学校讲台,向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既能提高大师们的理论水平,又能展现他们的才华,让年轻一代接受文化的熏陶。也可以组织各种培训班,培养工艺人材,使得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