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对脉学的贡献有多大看看这个就
2018-5-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导读: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可谓是中医学上的一支奇葩,千百年来,脉诊以一种神秘莫测的姿态存在,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热衷于脉学的研究,比如医圣张仲景,不仅潜心研究过脉学,更是对脉学的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仲景对脉学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且看正文分解!1中医脉诊有悠久的历史,对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礼·天官》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的记载。唐·贾公彦说:“脏之动,谓脉之至与不至,谓九脏在内,其病难知,但诊脉至与不至也。”可见脉诊的方法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于世了;《内经》列出21脉,对诊脉的重要性、方法和有些脉的脉象、主病等都有精当的论述;《难经》以四分之一的篇章专论脉诊,且都具体而切实用。但这些论著都未能把病脉证治联系起来进行论述,使诊断与治疗之间还被鸿沟隔着。西汉初年的淳于意精于脉法,他的老师公乘阳庆曾用《黄帝扁鹊脉书》教他,《史记·仓公传》里记载了他的医案25则,载脉19种,其中2l案是病脉证治并论,为辨证论治的滥觞。
2东汉末年张仲景先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贯理法方药为一系,树辨证论治之典型,负承先启后之作用。现仅就《伤寒论》一书所论脉诊,论证先生对脉学的贡献。由于水平有限,所论必多疵谬,敬请同道教正。
一、承先启后,整理提高仲景以前的脉学著作,对脉名和各脉的概念,都未完全统一,给学习和掌握脉诊带来困难。仲景在继承前人脉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合并、扬弃、创新等整理提高工作,为王叔和编著《脉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脉学的逐趋完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伤寒论》全书条,有条载有脉象,共25脉,比《脉经》所载之脉还多一种。自此《内经》中的寒、热、陷下、钩、毛、石、坚、瘦、横、喘、搏等脉,《难经》中的复、溢、关、格、阴阳乘、离经、夺精、命绝、无魂等脉,皆不见或少见于中医书籍中了。
《脉经》中之伏、革、软、散四脉为《伤寒论》所无,《伤寒论》中之大、小、长、短、疾五脉为《脉经》所无,其余20脉之名称皆同。后世去《伤寒论》中之大、小两脉,加《脉经》中之伏、革、软、散四脉(改“软”为“濡”),再加《难经·四难》中之牢脉,便为现在通行的28脉了。至此,脉的名称、数目和各脉的体状、主病等才臻于基本统一,促进了中医诊断、治疗学的发展。
二、对脉学的具体应用1.脉症互参、同脉异治《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伤寒论》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启示我们对每一个具体的病人都要从多方面搜集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脉证互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施以正确的治疗。以浮数之脉为例,有52条的麻黄汤证、57条的桂汤证、72条的五苓散证、条的可下证。细审上文,便可看出同脉异治的原因,是综合了现症、病程、治疗经过、误治、失治等情况,做出的诊断,定出的治疗法则。
2.谨察病机,异症异脉同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所以有的症虽不同,其所产生的机理则同;病同而脉症皆异者,系因环境、年龄、病程、时令、身体素质等原因而致,治疗时首先应当是针对病因病机的。《伤寒论》对此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如同是宜用桂枝汤来进行治疗的太阳中风证,其脉就有12条的阳浮而阴弱、25条的洪大、42条的浮弱、57条的浮数、条的迟、条的浮虚等六种不同的脉象;且有发热、恶风、恶寒、自汗、大汗出、鼻鸣、干呕、烦热、时发热等不同的症状。但其病因总是风寒袭表,病机总是营卫不和。其脉象虽有差异,但其总的气势“宽柔和缓”之象是贯穿在六种脉象之中的,可于各脉不同的现象中窥见其相同的本质之所在;各条的症状虽有很多差别,但其恶风、自汗之症总是见于各条的,可于不同的症状察见其相同的主症之必具。故可用同一方药去进行治疗。但如见到了与“宽柔和缓”的缓脉相反的“紧脉”和与“表虚自汗”相反的“表实无汗”证,则须禁用桂枝汤了。故17条有“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之戒。可见脉的虚实和各病的主症除特殊情况外,是可以正确反映病证的性质的,不同质的病症,是绝不能用相同的方药去进行治疗的。
3.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舍症从脉”,是说不管其症如何,都应以脉象为依据来判断和治疗现证;“舍脉从症”,是说不管其脉如何,都应以症状为依据来判断和治疗现证。即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观”的过程就是“舍”和“从”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一过程的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知犯何逆),也才能做出相应的治疗(随证治之)。
舍症从脉:如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表寒里热之证,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清里,但如“脉微弱者”,即是“无阳”之征,便“不可发汗”。发汗伤阳,是犯“虚虚之戒”,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与条“少阴病,微脉,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之文,遥相呼应。可知此处的舍,是舍其证之缓;此处的从,是从其脉之急。此时不治其表,可无大的问题;如治其表,必然危及生命。如治其里(如温阳益气之法),不仅可使虚阳得复,而且有时可因阳复而表自解。
舍脉从症:如25条、26条均系服桂枝汤后脉见洪大,但前条仅见大汗出,而后条兼见大烦渴不解。前条为风寒表证仍在,仍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则脉证自平;后条为风寒化热入里,改用白虎加人参汤大清阳明经热,辅以益气生津,热去津生则诸症自已。二者之治,均舍脉之洪大,而从症之有无烦渴。脉洪大而烦渴,知阳明经热是真;脉洪大而不烦渴,知阳明经热未具。可知此处之舍,是舍其假象;此处之从,是从其本质。
4.以脉为主,推断后果《伤寒论》以脉为主推断后果的条文,据初步统计有18条之多。如条火逆证欲自解,则见脉浮;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条厥阴病“下利……脉微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这些判断虽然是以脉为主,但不是以脉为唯一根据的。
脉症相反,预后多属不良。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有“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难经·十七难》有“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之文;《史记·仓公传》有“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之述。而仲景师承前哲,应用前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如条云:“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便是一例。之后,各家承仲景之学,更有发挥。
5.重视三部九候,尤其重视尺脉“三部九候”,《素问》有此篇名,但它是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是一种诊察全身动脉的方法,与《难经·十八难》所说的三部九候有异。《难经》之三部系指寸口之寸、关、尺三部;九候,系指寸、关、尺之浮、中、沉。后世宗之,仲景亦不例外。但寸口寸、关、尺三部及各部候何脏之变化,则源出于《素问·脉要精微论》,此篇三部分配的脏腑是:左寸心、膻中,关肝、膈,尺肾、腹中;右寸肺、胸中,关胃、脾,尺肾、腹中。其中五脏分配之部位与后世之分配完全相同,余则稍异。
尺脉是诊察肾的情况的,肾为先天之本,至为重要。《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枝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故仲景十分重视尺部脉的变化。太阳中风见阴脉涩而长,少阴中风见阴脉浮,皆为欲愈之征(两条所说的“阴脉”,细审前后文意,知其皆指尺脉)。《难经》及仲景重诊尺脉的思想给后世的脉诊以很大的启示。
三、结语1.张仲景先生把《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具体地结合起来,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本文仅就《伤寒论》对脉学的贡献进行论述,既非仲景对发扬中医学的全部功绩,又非仲景对脉学的全部成就。
2.仲景以前论脉的著作,就现存者看,对脉的名称、概念、主病等,都还未能完全统一,仲景在继承前人脉学成就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提高,为脉学的逐趋完善提供了条件。
3.仲景在应用脉学于临床方面,有脉症互参、舍脉从症、舍症从脉、三部九候、重视尺脉等内容,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在原则指导下广泛的灵活性。
本文选自《李孔定研经实践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孔定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脉学经典必读,濒湖脉学虚脉类奉送!小编导读《濒湖脉学》虚脉类来啦!虚脉类共有虚、微、细、代、短五类脉象。先熟记脉学歌赋,然后的在实践中体会,必然得心应手。《濒湖脉学》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大家有什么想法,或是希望学习那类中医药知识,欢迎在下方留言~~
虚脉主要有虚、微、细、代、短五类脉象。
虚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译文:虚脉,搏动迟缓,浮大而软,重按则觉无力,隐约搏动指下,有忽然空虚的感觉。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阴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译文:轻取大而迟缓重按觉得松软,虚脉形状无边际如空谷一般。不要错把芤脉虚脉混为一谈,芤脉搏动浮大好像手握葱管。
脉虚身热多因伤于暑热,出现自汗、怔忡、惊悸症状较多。出现发热阴虚表现必须及早医治,养阴益气莫把时机错过。
血虚不能养心则寸口脉虚,关脉虚主腹胀食滞气郁。若见骨蒸、痿痹,是精血损伤,则左右两尺脉象虚弱。
微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译文:微脉,极细而软,重按就好像要断绝似的,若有若无。脉体细但比正常脉象稍长。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译文:微脉搏动十分轻微漂浮而柔,稍微重按就要绝迹似有若无。微脉主阳气弱,细脉主阴血虚,细脉与微脉相比较脉体较粗。
阳气阴血衰微时脉象也微,症状见恶寒发热、大汗淋漓。男子见脉微主劳极和虚损,女子脉微应从崩漏、带下医治。
寸脉微主气急喘促或心悸,关脉微主腹部胀满脾胃虚。尺部见微脉则是血少精亏,症见恶寒、消渴、腹痛而呻吟。
细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译文:细脉,稍稍大于微脉而经常出现,脉象细直而软,好像丝线一样搏动指下。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译文:细脉搏动接连不断细如丝,往来指下虽深沉却不绝迹。春夏年轻人脉细则对身体不利,秋冬老弱之人脉细却很适宜。
细脉缠绵主血虚气衰证,为各种虚损劳伤、七情过极。如果不是湿气侵犯腰肾,便是伤精自汗泄泻所致。
寸部脉细应知是呕吐频频,关部脉细则是脾胃虚损所致的腹部胀。尺部见细脉定是丹田寒冷,或是泄痢、遗精,谓之脱阴。
代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译文:代脉,搏动时有中止,很久不能回还,还后又重新搏动。脉停止血脉流入尺部,很久才能再来。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译文:脉搏时有中止很久不能还原,很快又重新搏动可视作代脉。有病时见到代脉还可以医治,无病时见到代脉却与寿命相关。
出现代脉是因元气衰微,症见腹疼泻痢,下元亏损。或为呕吐、泄泻的脾胃有病,或为女子怀孕三月之余的脉象。
短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译文:短脉,不能达到脉的本来位置,在指下刚一搏动就回避了,不能充满寸关尺三部。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译文:脉来两头回缩称作短脉,涩脉虽短又见迟细艰难。短而涩兼沉主肺肾有病,或因气塞不通或因有痰。
短脉只能在尺部寸部找寻,短而滑数是因为酒毒伤神。短兼浮主血少,兼沉则为痞满;寸部短主头疼,尺部短则为腹痛。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END-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