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4
2017-3-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四、切诊
切诊以按脉为主,并包括其他触诊在内。
1.切脉:切脉采取两手寸口即掌后挠骨动脉的部位,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按、重按、或单按、总按,以寻求脉象。每手分三部,以掌后高骨作标志,定名为“关”,关之前名“寸”,关之后名“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称为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这六部分都是候测内脏之气的。左寸候心和心包络,左关候肝和胆,左尺候肾和膀恍、小肠;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和胃,右尺候肾和命门、大肠。
一般的说,脉象分二十八种,它的名称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这些脉象,大多是相对的.如以浮和沉分表里,迟和数分寒热,涩和滑分虚实,其它均从这六脉化出。例如:浮而极有力,如按鼓皮为革;浮而极无力,如绵在水为濡。沉而按之着骨始得为伏;沉而坚实为牢;沉而无力,细按乃得为弱。浮中沉均有力,应指愊愊然为实;浮中沉均无力,应指豁豁然为虚;浮取大、按之中空,如慈葱为芤。迟而细短,往来涩滞为涩;一息四至,往来和匀为缓;缓而时止为结;数而在关、无头无尾为动;数而时一止为促;每一息七至八至为疾;迟数不定、止有常数为代;至数不齐、按之浮乱为散。滑而如按琴弦为弦;来往有力如转索为紧;不小不大,如循长竿为长;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为洪;涩而极细软、按之欲绝为微;如微而细为细;如豆形应指即回为短。因此,浮沉、迟数、涩滑是二十八脉的纲领,学习切脉应当先从这六个纲领人手,比较容易体会和理解。兹列表如下:浮(轻按即得)革:浮而极有力
濡:浮而极无力
实:浮中沉均有力
虚:浮中沉均无力
芤:浮取大,按之中空
沉(重取应指)伏:按至着骨始得
牢:沉而坚实
弱:沉而无力,细按乃得
迟(一息三至以下)缓:一息四至
结:迟而歇止
代:止有常数
散:止数不齐.按之浮乱。
数(一息五至以上)动:关上动数,无头无尾
促:数而歇止
疾:一息七至八至
滑(往来流利)弦:如按琴弦
紧:来去有力
长:不大不小,过于本位
洪:大而来盛去衰
涩(往来涩滞)短:应指即回、不能满部
微:极细而软、按之欲绝
细:细而较微有力
二十八脉极少单独出现,常见的兼脉有如下几种: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大。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迟缓、迟涩。滑数、弦数、洪数、细数。濡数、濡细、濡滑、濡涩、濡缓。虚细、虚数、虚弦。微细、微弱。弦紧、弦细。细紧、细迟。以及三种脉同时出现的如浮紧数、浮滑数、沉细而微,等等。
根据脉象来诊断病症,主要如下:
浮脉主表症,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主里症,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主寒症,有力为积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主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滑脉主痰症、热证。
涩脉主血少、血寒。
虚脉主虚症、伤暑。
实脉主实症、火邪。
短脉主元气虚少。
洪脉主热症、阳盛阴衰。
微脉主亡阳、气血两虚。
紧脉主寒症、痛症。
缓脉主无病、湿气。
芤脉主大失血。
弦脉主肝气、痰饮。
革脉主表寒、中虚。
牢脉主坚积。
濡脉主阳虚、湿病。
弱脉主阴虚。
细脉主血少、气衰。
散脉主肾气衰败。
伏脉主病邪深伏。
动脉主惊症、痛症。
促脉主火亢:
结脉主寒积。
代脉主脏气衰败。
疾脉主阳邪亢盛、真阴欲竭。
诸脉各有形象,各有主症,因多错综出现,必须进一步探求,才能应用于临症。如;浮紧为伤寒,浮缓为中风,浮虚为伤暑,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沉细为虚寒,沉数为内热,沉紧为冷痛,沉弦为伏饮,沉迟为痼冷。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少,迟缓为寒湿。滑数为实热,弦滑为肝火,细滑为阴虚内热,浮滑为风痰,沉滑为宿食,滑大为胃热。细缓为湿痹,缓弱为气虚。这都是显示邪正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和发病的部位,故必须与症候密切结合,观察其是否脉症符合为要。
回复36楼-08-:08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
垃圾信息举报
精品救急
贡士7
辨别二十八脉不是简单的事,必须通过临症慢慢体会。兹录前人二十八脉总括以便记诵:“浮行皮肤。沉行肉骨。浮沉既谙,迟数当觉,三至为迟,六至为数。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迟数既明,部位须识,濡浮无力,弱沉无力(即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沉极为牢,浮极为革,三部皆小,微脉可考,三部皆大,散脉可会,其名曰伏,不见于浮,惟中无力,其名曰芤。部位既明,至数宜晰,四至为缓,七至为疾,数止曰促,缓止曰结。至数既识,形状当别,紧粗而弹,弦细而直,长则迢迢,短则缩缩,谓之洪者,来盛去衰,谓之动者,动摇不移,谓之滑者,流利往来,谓之涩者,进退艰哉,谓之细者,状如丝然,谓之代者,如数止焉,代非细类,至数无时,大附于洪,小与细同。
二十八脉之外,倘有七怪脉:一曰雀啄,连连凑指,顿有顿无,如雀啄食之状;二曰屋漏,如残溜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三曰弹石,来坚而促,来迟去速,如指弹石;四曰解索,脉来动数,随即散乱无序;五曰鱼翔,脉来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六曰虾游,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复来;七曰釜沸,有出无入,如汤涌沸,息数俱无。这些脉象均为心脏极度衰竭,表示生机已绝,多属死候,在《内经》称做“真脏脉”,言其毫无冲和之象,表示胃气已绝。
2.触诊:一般是触按胸腹和手足,如心下满症,按之坚实疼痛的为结胸,按之濡软不痛的为痞气。又如腹满拒按,按之作痛的为实为热;喜按,按之不痛的为虚为寒;腹胀叩之如鼓者为气胀,皮肤薄,按之如糟囊者为水胀。
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为阴虚;手足温者病轻,手足冷者病重;足肿按之窅然不起者为水;趺阳脉按之微细者为后天生气衰弱。
切脉之道,比较精微.非深入体会,不易辨别。开始临症切脉,有两点应当注意。首先,心神安定,切忌浮躁,先举、后按、再寻,举是轻手取脉,按是重手取脉,决定其浮沉,然后不轻不重寻求其形象。其次,从症候来结合脉象,是否相符,比如阳症应见阳脉,阴症应见阴脉,是为脉症符合;如果外感症而脉见细弱,或虚弱症面脉见滑大,脉症不符,预后一般不良,临症时切宜注意。四诊必须联系,四诊与症候也须密切结合,前人有舍脉从症,也有舍症从脉,作为治疗的紧急措施。实际上这种措施,是根据四诊的结果,通盘考虑后所作出的决定。四诊中又以切脉和望舌最重要,如欲进一步学习,一般可阅《四诊抉微》、《濒湖脉决》和《伤寒舌鉴》诸书。43
回复37楼-08-:15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
垃圾信息举报
精品救急
贡士7
第三节治法
一、正治和反治
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十分重视病人的体力——正气,和发病的原因——邪气,把疾病看成是一个邪正相搏的过程。当邪气退却,正气进人恢复的阶段,这一斗争才算结束。也就是,正气战胜了,疾病便痊愈;邪气战胜了,就会导致病重和死亡。所以《内经》提出了一个纲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是扶持正气的不足,泻是驱除邪气的侵害;补泻之中又有各种方法,但目的只有一个,恢复健康而已。
针对着虚就用补,实就用泻,虚实同时存在,就考虑先补后泻,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凡是从正面进行治疗,使用与病情相反性质的一种治法,不论补或泻,都叫“正治”。相反地,使用与病情性质相一致的治法,则称为“反治”。
具体的说,正治法就是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又如症现于燥的用滋润法,拘急的用舒缓法,耗散的用收敛法。反治的用处比较少。其实反治并非真正顺从病情来治疗,表面上治法的目的似与病情同一方向,细究之,与病因仍然是相反的。例如虚性胀满之属于消化机能迟钝的,给予补剂,而不予理气消导药,这是因为病由虚引起,不加强其机能无从改善其症状。又如下痢之属于积滞内阻的,给予泻剂,不予固涩止泻药,也是因为由积滞引起,不予清除无法制止,即使暂时制止,日后仍然复发。还有疾病严重时往往出现假象,如寒盛的格阳于外,发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倘以凉药治其烦躁是增加其病根,但直接用大热之药又将格阻不受,此时可以用热药凉饮方法,或在热药内加上少许凉药。这些都属反治范围,但实质上仍是正治。
于此可见,正治和反治性质是一致的,只是战术上有所不同。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战术之前,了解病因和症状是最为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后人所立的许多治疗法则,多以《内经》为根据加以推广应用的。至于正治和反治的具体应用,即《内经》中也已有较详细的指示:关于病因方面的,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此皆为正治法;又如“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面寒者取之阳”,此皆为反治法。关于症状方面的.如“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惊者平之;慓悍者按而收之”,此皆为正治法;又如“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此皆为反治法。关于这类治法,《内经知要》的治则篇内均有采入,可参阅
、治本和治标
治本和治标也是一般常用的治疗法则,必须明白标本,才能在治疗上决定轻重、缓急、先后等措施。
标本的意义有两项:①从人体与疾病来说,人体是本,疾病是标。治病的目的为了病人恢复健康,如果只顾疾病,不考虑人体,势必病去而元气大伤,或元气伤而病仍留存,或带来后遗症成为残废,甚至病除而人亦随亡,这是首先应该注意的。②从疾病的原因和症状来说,原因是本,症状是标。症状的发生必有一个因素,能把因素去掉,症状自然消失,中医常说“治病必求于本”,即是指此。
本就是根本、根源,治病必须重视根本,找寻根源,了解其所以然。也就是洽病必须抓住主要的,主要的解决了,次要的自然迎刃而解。因而有祛邪扶正和扶正祛邪两种说法,认为扶正则邪自却,邪却则正自复。这两种说法表面上似有矛盾,其实都是从根本上出发,因虚而致病自以扶正为主,因邪而致病自以祛邪为先。王应寰曾经写过一首治病求本的诗:“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意思是吐痰、失血、无汗、发热、气喘、遗精等均属表面的现象,酿成这类病症各有主要的原因,不探本寻源想办法,仅用化痰、止血、发汗、清热、平喘、固精等常法是不起作用的。
虽然,治病必须求本,但也不能忽视其标。我们体会求因当然是必要的,辨证也同样重要,辨证就是为了求因。但在另一方面,求得主因之外还要求得主症,因为迅速的缓和症状,也是解除病人痛苦的重要一环。例如感冒风寒,发热头病,浑身酸楚,手足无措。风寒是主因,其它都是由风寒引起的症状,但在症状中发热是一个主症,热度的高低能使其它症状加剧和轻减。所以用发汗法来疏散风寒是主要治法,但加入一些清解药来帮助退热,以减轻其它症状,也是合理的。前人治病有单从原因用药的,也有兼顾症状的。前人方剂中往往注明口渴加什么药,咳嗽加什么药,可以看到在治本的同时没有放弃治标。但也应该回过来说,治本是主要的,治标是次要的。倘然主次不分,看到哪一个症就加上那一种药,便会杂乱无章,违反组方法则。
临症上如果认为标症已占重要位置时,应当采取先治其标的方法。例如:因肝病引起的腹水症,肝病是本,腹水是标。但已到腹部胀满,呼吸困难,二便不利的地步,如同洪水泛滥,不予疏浚,无法救其危急。此时再不能用疏肝和肝,只有峻剂泻水,俟水退后再商治本。又如:小便不利能很快促使病情恶化,任何疾病发现小便不利时,即当以通利小便为急。此外,如痰喘病人气塞欲绝,可以暂用沉香破气;喉风症咽喉肿闭,汤水不下,可以先用刺法砭出恶血,然后分别给药。前人说“急则治标’,治标原是一种权宜之计,达到目的以后,就不宜继续使用,这是不同于治本的最大的出入处。
一个人同时患两种病时,也须分别标本,一般对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先病多指顽固性慢性疾病,后病则以感冒等时症为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先治感冒,后治慢性病。因为慢性病不是旦夕能除,而感冒等时症容易解除,且亦能发展成为严重症候,促使慢性病的恶化。也有本来是感冒症,忽然并发胃肠病,下利清谷,脉浮转沉,则恐外邪乘虚内陷,又须急治其里,再解其表。这些又说明了治疗上以治本为原则,在这原则下还应掌握先后缓急,灵活运用,《内经》上指出:“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以上对于标本治法;说得非常具体,因此《内经》又曾总结地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45
回复39楼-08-:36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
垃圾信息举报
精品救急
贡士7
2.吐法:常用于咽喉、胸隔痰食堵塞。如喉症中的缠喉症、锁喉症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隔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都用催吐药,但亦有因症用药,服药后用鸡毛或手指探喉使其恶出,所以又有探吐之称。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须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虚弱的病体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急性病用吐法,含有发散的意思,同样可以解表退热。在杂病或妇女病用吐法,又可替代升提法,如小便不利或妊娠胞阻,前人亦有用吐法治疗的。46
3.下法: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由于里实的原因不同,又分凉下和温下二种,凉下是指苦寒性质的泻剂,温下是指辛热性质的泻剂。一般应用以苦寒为多,因多数便闭或下痢症,由于热结或湿热引起。
下法除用于通大使外,也用于痰饮不化,瘀血凝结和腹水鼓胀等,其所用药物则与通便药不同。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概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闭的不可用。在虚弱证上误用下法,很容易败坏后天,引起呃逆甚至虚脱。
4.和法: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用在外感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在杂病方面使用和法,意义稍异。例如血虚劳热,纳食减少,妇女月经不调,可用调和肝脾的方法。又如胸满不痛,嘈杂呕恶,痰热交阻,可用辛开苦降和胃的方法。还有感受暑湿,内伤饮食,寒热不扬,头胀胸闷,腹部结滞不舒,可用芳香泄化和中。诸如此类,均属和法范围。因此和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包括和解少阳,安内攘外。调理气血,舒畅气机,芳化和中,等等。和的目的虽同,和的方法不一。
贡士7
5.清法;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症,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症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表热证应取辛凉,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够熄风镇痛;还有温毒症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临症上用清解法比较多,但亦不宜多用久用,尤其是苦寒一类的药,能损害脾胃,影响消化。体质素虚,脏腑本寒,食欲不强,大便溏薄,以及产后病后,均宜慎用。47
6.温法:常用于寒性病,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区别,但从温法来说,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温中为主要治法。例如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泄泻,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脉象沉伏迟微,均为温法的对象。
寒性病有寒邪直中内脏引起的,也有因阳虚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温法的使用,或以逐寒为主,或以扶阳为主。但逐寒的目的为了防止伤阳,也叫回阳,扶阳也为了祛除沉寒痼冷,两者之间是互有关系的。
温法包括兴奋作用,有些因阳虚面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气短声微,肢软体怠,小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症候.都需要温法调养。温法在使用时多与其它方法配合,例如汗法分辛温,辛凉,下法分温下、凉下,补法分温补、凉补。
7.消法:主要是消导,用来消除肠胃壅滞,例如食积内阻,脘腹胀满,治以消化导下。其次是消坚,多用于凝结成形的病症,如症瘕积聚和瘰疬等,因为这类病症多由气血痰瘀停滞,其来也渐,其去也亦缓,不是攻逐所能荡尽,须用磨运消散,缓以图功。再次是消痰,痰浊的原因不一,有寒痰、湿痰、痰热以及顽痰等,故须分别用温化、清化、涤痰、豁痰等方法,总称消痰。
还有利水亦在消法之内。水湿以走小便为顺,如果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泻。应予利导,使之从小便排出,一般称为利尿,亦叫淡渗。使用这一方法因能分散和消除水湿之势,故也叫分利或分消。
消法在有些地方接近和法和下法,但和法重在和解,消法则有克伐的性质;下法重在攻泻,消法则具有帮助运行的意思。故消法不宜于极虚的人,也不用于急症,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祛邪磨积的方法。
回复50楼-08-:58举报
8.补法: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症候,故《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症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补剂的性质可分三种,一为温补,用于阳虚证;一为清补,用于阴虚证;另一种为平补,用于一般虚弱证。
由于病情的轻重不同,又分为峻补和缓补。峻补常用于积弱极虚之体,或以急救为目的挽回虚脱;缓补则用于体质虽虚不胜重补,或虚而别无大寒大热症状,只宜和平之剂缓缓调养。
用补法必须照顾脾胃,因补剂大多壅滞难化。脾胃虚弱者一方面不能很好运行药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消化而不能吸收。
补法中包括固涩法。例如大汗不止,大吐血不止,男子遗精、滑精久不愈,妇人血崩、白带过多等,用止涩药时大多依靠补法协助。
见虚不补,势必日久成损,更难医治;然而不需要补而补,也能造成病变,尤其余邪未尽,早用补法,有闭门留盗之弊。上面介绍了八法的概要,可以看到八法各有它独特的作用,但在使用上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明白了八法的意义以后.必须进一步懂得法与法之间的联系,如何来综合运用,才能灵活地适应病情变化,发挥更好的疗效。
首先指出,八法中大部分方法是相对的。如汗法用于表症,下法用于里证,表里是相对的,汗下法当然也是相对的。又如下法是攻逐病邪,补法是扶助正气;清能去热,含有镇静作用,温能去寒,含有兴奋作用。下和补,清和温,也是相对的。但是汗下、攻补、清温都能配合应用,即临症上所说的“表里双解”、“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等等。总之,一病可以有多种原因,也可以发生在几个部分,特别是一个病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情况复杂,就必须灵活地随机应变,用多种方法来治疗。兹举例说明如下:
(1)汗下同用: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以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为常法。但表里俱急时,不能拘守常规,而可以汗下同用,双管齐下。例如桂枝汤是解表的,可以加人大黄攻里,治疗寒热、头痛兼有腹满作痛的表里证。
(2)攻补并用:体质素虚,感受实邪,或病邪不解,正气渐衰,造成正虚邪实的局面时,祛邪则虑其正气不支,补正则又恐邪气固结,惟有攻补并用,双方兼顾。如黄龙汤用大黄、芒硝通大便,又用人参、当归培养气血。
(3)寒温并用:病有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的,不能单顾一面,例如黄连汤用黄连、干姜以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就是寒温并用之意。这类例子很多,临症上经常可以遇到的如湿邪和热邪凝聚,水饮和热邪胶结,大多采用三仁汤和泻心汤来治疗,前者厚朴和滑石同用,后者半夏和黄连同用,都是寒温并用的方法。
此外,一消一补也可同用,例如脾胃薄弱,消化不良,食积停滞,一面用白术补中健脾,一面用枳实消痞宽膈,合成积术丸。还有和法,是为不能汗下而设的,它的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但亦须随着症候的不同,结合其它方法予以变化,如偏于寒去黄芩,偏于热加重黄芩;偏于虚重用人参,偏于实减去人参;偏于燥加天花粉,偏于湿重用生姜、半夏;偏于表加桂枝,偏于里加芒硝。这样,同一和法,也包含着清、温、汗、下、补诸法在内了。49
因此,进一步说明八法的运用,实际上很少一个方法单独使用的,原因是八法是根据三因、四诊、八纲等订出的,每一个病都有它的原因和部位,八法就是应付这几方面而立的。然而八法中的汗、吐、下、和只指出了发病的部位而没有说明原因,温、清、消、补只指出了原因而没有说明部位;同时,同一原因加在不同部位上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所以明了八法以后,不懂得结合的方法,还是不够的。如上所说,汗法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辛平发汗,下法有温下、凉下、润下等等,都是从原因、部位和症状等作出的具体措施。再说得明白一点,譬如补,必须问虚在哪一方面?缺少了哪些成分?它的性质怎样?它所反映的症状又怎样?假定答案是:虚在肝脏,血分不足,发现内热和头晕等现象。那就可以采用滋阴养血,佐以镇静的方法。否则目标不明,一味滋补,虽然有些用对了,效果是不会显著的。适当运用八法的同时,还要懂得八法的禁忌。《伤寒论》里有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病脉症提出,后来程钟龄作八法论(《医学心悟》),更为详尽。他对每一治法说明了当用症,又指出了当用不用、不当用而用、不当用而又不可以不用、当用而用时知发不知收等种种流弊,均用具体例子来证实,对临症上极有帮助,可以参考。
四、常用治法
处方上常用的治法相当多,并且相当细致。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八法结合病因症候,在具体问题上灵活运用的成果,实为进一步研究的良好楷模。兹录若干例,附加说明如后。
1.辛温发汗法: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汗,脉象浮紧。药如麻黄、桂枝、紫苏、葱白。
2.辛凉解衰法:用于风温初起。药如豆豉、防风、薄荷、桑叶、菊花。
3.轻宣肺气法:用于冒风音嗄,金实不鸣。药如麻黄、蝉衣、桔梗,倘鼻塞流涕,用辛荑、苍耳子。
4.清疏暑风法:用于暑令感冒。药如香薷、藿香、青蒿、佩兰。
5.疏化表湿法:用于雾露雨湿外乘。药如苍术、白芷、防风。
6.清气润澡法:用于感受秋燥,清窍不利。药如薄荷、焦山栀、连翘、桑叶、杏仁。
7.两解太阳法:用于风湿症,疏风以解太阳之经,利湿以渗太阳之府(即膀胱)。药如羌活、防风、泽泻、获荃。
8.蠲除痹痛法: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药如桂枝、羌活、独活、川草乌、海风藤。
9.调和荣卫法:用于伤风。以调和气血来解肌散邪,不同于直接疏表。药如桂枝、白芍、生姜、红枣。
10.固表祛邪法:用于体虚容易感冒,或感冒后纠缠不解。药如黄芪、白术、防风。
11.清凉透邪法:用于外感汗出不解,邪有化热内传之势。药如葛根、银花、连翘、薄荷、芦根。
12.辛寒清胃法:用于胃热症,脉象滑大而数。药如石膏、知母、滑石,竹茹。
13.苦寒泻火法:用于温邪化火,燔灼三焦。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焦山栀。
14.清化湿热法:用于温邪挟湿,或脾湿胃热交阻。药如黄芩、厚朴、滑石、半夏、通草。
15.却暑调元法:用于暑热伤气。药如人参、麦冬、五味子、竹叶。
16.清瘟败毒法:用于温毒证。药如大青叶、板蓝根、玄参、马勃。
17.清营透斑法:用于温热发斑发疹。药如生地、豆卷、石膏、赤芍、丹皮。
18.清泄心包法:用于温邪内陷心包,神昏谵语。药如紫雪丹、牛黄清心丸、夹湿者用神犀丹。
19.泻下实热法:用于肠胃热结、便闭。药如大黄、枳实、玄明粉。
20.清化荡积法:用于湿热食滞,腹痛下痢。药如木香、枳实、黄连、青皮、槟榔。
21.清降相火法:用于肝胆火旺。药如龙胆草、赤芍、黄芩、焦山栀、木通。
22.辛热逐寒法: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症。药如附子、干姜、肉桂。
23.甘温扶阳法:用于肾阳虚。药如鹿茸、枸杞子、巴戟天等。
24,温运脾阳法:用于脾脏虚寒。药如白术、炮姜、肉果。
25.温胃散寒法:用于胃寒泛酸,呕吐清水。药如吴茱萸、生姜,呃逆者用丁香、刀豆子。
26.辛滑通阳法:用于胸痹症,阳为寒遏。药如薤白、桂枝、瓜篓。
27.益火培土法:用于命门火衰,脾虚久泻。药如补骨脂、益智仁、炮姜。
28.引火归元法:用于浮阳上越,上热下寒。药如熟地、附子、肉桂、五味于。
29.平肝理气法:用于肝气横逆,胸腹胀痛。药如青皮、枳壳、金铃子、延胡索。
30.舒肝和络法:用于胁痛久痛入络。药如丹参、桃仁、郁金、橘络。
31.疏气宽中法:用于胸闷嗳气、频转矢气。药如香附、陈皮、枳壳、佛手。
32.降气平逆法:用于气喘实证。药如沉香、檀香、乌药、枳实。
33.重镇降逆法:用于胃虚呃逆,冲气上逆。药如赭石、磁石。
34.调理肝脾法:用于肝脾气滞。药如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
35.行气祛瘀法:用于妇女痛经病,量少挟瘀。药如川芎、红花、益母草、香附、两头尖。
36,温经和营法:用于血分有寒,月经后期。药如当归、艾绒、肉桂。
37.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吐衄,或月经先期。药如生地、丹皮、侧柏叶、藕节、黄芩。
38.温通肝经法:用于少腹冷痛,或疝气胀坠。药如乌药、小茴香、荔子核、延胡索。
39.活血镇痛法:用于瘀血停留,跌打损伤。药如红花、参三七、地鳖虫、落得打、乳香、没药。
贡士7
40.化症消积法:用于症瘕积聚,肝脾肿大。药如三棱、蓬莪术、穿山甲。
41.宣肺化痰法:用于伤风咳嗽。药如牛蒡子、桔梗、杏仁、象贝。
42.温化湿痰法:用于咳嗽痰多薄白。药如半夏、陈皮、茯苓。
43.清化痰热法:用于咳嗽痰粘,肺有伏热。药如天竺黄、川贝、海蜇、荸荠。
44.肃肺涤痰法:用于痰多咳喘,药如苏子、旋覆花、白果。
45.温化痰饮法:用于痰饮咳嗽症,药如桂枝、白术、半夏、五味子、干姜。
46.开窍涤痰法:用于中风昏仆,痰涎涌塞。药如远志、菖蒲、竹沥、皂角炭。
47.消磨痰核法:用于瘰疬症。药如昆布、海藻、山慈姑、僵蚕。
48.芳化湿浊法:用于湿阻中焦。药如苍术、厚朴、陈皮。
49.辛香健胃法:用于气阻湿滞,食欲不振。药如豆蔻、砂仁、佛手。
50.渗利水湿法:用于停湿小便不利。药如泽泻、车前子、茯苓,黄疸小便短赤,用茵陈篙。
51.通利淋浊法:用于淋浊症,小便不利刺痛。药如瞿麦、石苇、海金沙、扁蓄。
52.攻逐水饮法:用于腹水或水停胸胁。药如葶苈、大戟、甘遂、牵牛子、商陆。
53.分消水肿法:用于全身浮肿,在上宜汗,在下宜利,所谓开鬼门(指毛孔),洁净府(指膀胱)。药如浮萍、防风、冬瓜皮、生姜皮、防己。
54.消导和中法:用于伤食症。药如神曲、山楂、莱菔子。
55.驱除虫积法:用于虫积腹膨形瘦。药如使君子、雷丸、槟榔、五谷虫。
56.养血滋肝法:用于血虚症。药如何首乌、当归身、白芍、潼沙苑、驴皮胶。
57.滋补肾阴法:用于阴虚证。药如生地、山萸肉、女贞子。
58.柔肝潜阳法:用于肝阳上扰。药如白芍、菊花、天麻、钩藤。
59.育阴定风法:用于阴虚引动内风。药如龟甲、牡砺、鳖甲、玳瑁。
60.养心宁神法:用于怔忡、失眠。药如驴皮胶、枣仁、夜交藤、柏子仁。
61.养阴退蒸法:用于阴虚潮热。药如鳖甲、地骨皮、银柴胡、丹皮。
62.清养肺阴法:用于肺热气阴不足。药如沙参、麦冬、玉竹。
63.甘凉生津法:用于胃阴耗伤。药如石斛、天花粉、芦根。
64.补益中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中气下陷者,用升麻、柴胡。
65.固摄精关法:用于遗精滑泄。药如金樱子、莲须、莲肉、煅龙骨。
66.厚肠收脱法:用于久泻不止。药如扁豆、诃子、赤石脂、御米壳。
67.润肠通便法:用于大肠枯燥,便坚困难。药如麻仁、郁李仁、瓜篓仁。
68.升清降浊法:用于清阳下陷,浊气中阻。药如葛根、山药、扁豆、陈皮。
69.交通心肾法:用于水火不济,失眠难寐。药如黄连、肉桂。
70.金水相生法:用于肺肾两虚,潮热颧红。药如生地、天冬、麦冬、百合。
71.培土生金法:用于肺虚脾弱,清补两难。药如山药、芡实、扁豆、谷芽。
72.扶土抑木法:用于肝旺脾弱,腹痛泄泻。药如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甘草。53
上述治法,从1--10多用于外感症,11--28多用于寒证和热证,29--4O多用于气分和血分病,41--55多用于痰、食、水湿症,56以下多用于虚弱症候。就八法说来,已经化出不少法则,但是还不够全面,接触到具体症候还有更多更细致的治法。在这些方法里,可以看到八法是一种治疗原则,应用时必须根据病因、病症和发病部位等具体情况,反复研究后选用。同时也能看到有好几种药物的功效相近,而用法却有区别,也应加以适当的选择。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