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也是一门学问

2017-3-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一、什么是养生

扁鹊三兄弟谁的医术高?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养生=治未病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为什么养生

1、对寿命的要求

2、对健康的要求:即《内经》所谓“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才算达到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标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三、现代养生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限制。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四、如何养生?

(一)情志

《黄帝内经》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

我现代医学将之称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而《养性延命录》即提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

1、喜,指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

《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

《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2、忧,是指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3、怒,即生气。

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4、思,即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5、惊,指惊吓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儿童受到过度惊吓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成俗话所说的“惊弓之鸟”。

6、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7、悲,是指悲伤。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

(二)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

(三)适劳逸

(四)调饮食

佛教:早上为天食,中午为人食,晚上为鬼食;《黄帝内经》——食饮有节,就是有节制、适度的饮食。依据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从而达到促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的目的。

1、注意饮食卫生

提倡饮食有节:饮食调养主张饮食要有节制,其一是进食宜饥饱适中。《寿世保元》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其二是进食要定时。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进行,脾胃功能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有益于身体健康。

平衡膳食:主要是指克服饮食偏嗜,做到合理搭配,以使机体获得全面合理的营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强调了饮食合理调配的重要性。

三因调食:即因时、因地、因人以调节饮食。

(五)避风寒

中医讲究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黄帝内经》养生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顺时养生”,避六淫邪气同样如此。春夏秋冬各有其特点,它们因四时而更替变化。

风四季都有,但以春天为主,故为春之主气。人感染风邪就会引发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发热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风邪的侵入。

寒就是冬天的“寒气”侵人人体的外在病邪,寒邪伤人常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病症。

暑为夏天主气,炎热、暑湿交蒸、闷热是它的特点,夏天说谁谁中暑了,说明他感染了暑邪,症状是高热、大汗、烦渴、肌肤灼热等。

湿为长夏主气,此时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这样的气也容易引发疾病,如果湿困于脾胃,则不思饮食,口粘口甜,如果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疹等皮肤病,所以长夏要注意防止湿邪的侵袭。

燥为秋季主气,与湿相反,燥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度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劲急干燥的气候,如初秋之际,久晴无雨,天气燥热,这种气候也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大便千结不通等。

火大部分是由内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来说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通常都是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内感火热的情况,现代人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都会引发上火,导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体质养生已在前面章节详述。

扫描下方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zd/4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