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宝贝真不少,这款野果,专治男人遗精滑

2021-7-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从养生的兴起,和网络的发达,许多只有农村才有的宝贝被发掘出来了,有很多野外的食物却有着意向不到的功效和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款它是男人好帮手的果子——金樱子,专治男人遗精滑精、早泄,它不仅可以入药,还能泡酒喝,农村人到来果实成熟季节会采摘回家泡酒,泡酒喝有降血脂,抗消炎的作用。金樱子酒绵软醇厚,甜香细密,好喝不上头,因此为广大群众所钟爱。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金樱子吧。

金樱子:

金樱子,中药名。别名,刺榆子,山鸡头子,糖莺子,棠球,糖罐,糖果,蜂糖罐,槟榔果,金壶瓶,野石榴,糖橘子,藤勾子,螳螂果,刺果,灯笼果等。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laevigata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具有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固精涩肠,缩尿止泻。治滑精,遗尿,小便频数,脾虚泻痢,肺虚喘咳,自汗盗汗,崩漏带下。

①《别录》:"止遗泄。"

②《蜀本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③《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

④《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仲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⑤《南宁市药物志》:"熬膏治火伤。"

1、遗精,滑精

金樱子味酸而涩,功专固敛,《名医别录》口其“涩精气”。金樱子善能固精止遗,常用于肾气不足,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可单用本品熬膏服,如《明医猜掌》之金樱子膏;或与莵丝子、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等同用,以益肾固精。

2、遗尿,尿频

《泉州本草》曰本品“治小便频数,多尿小便不禁“。金樱子酸涩,入肾、膀胱经,能固肾缩尿止遗,治肾气不足,膀肮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如《泉州本草》以本品与猪小肚煎服;或与桑螵蛸、益智仁的功效与作用、山药等同用,以补肾缩尿止遗。

3、带下证

本品能固涩止带,《滇南本草》曰”金樱子,治血崩带下’‘。本品可用于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带下清稀之证,《闽东本草》单用本品与猪膀胱、冰糖炖服;亦可与椿皮、鸡冠花、芡实等同用,芡实的功效与作用等同用,以增强固涩止带之功。

4、肾虚白浊

本品尚可用于肾气不固,清浊不分小便浑蚀之白浊者,常与益肾固精之芡实同用,如《仁存堂经验方》之水陆二仙丹。

5、久泻,久痢

本品味酸收敛,涩以固脱,善能涩肠止泻,《蜀本草》曰金樱子“治脾泄下痢。”故常用于脾虚失运,气虚而陷之久泻久痢者,如《寿亲养老新书》之金樱子煎,即单用本品煎汤服,治脾虚下利;《泉州本草》以之与党参的功效与作用煎服,治久虚泄泻下痢;《景岳全书》之秘元煎以本品与健脾止泻之党参、白术、芡实等同用,治脾虚泻痢;《中药大全》以本品配莲子、芡实、罂粟壳,治慢性痢疾有良好作用。

小编给大家透个秘方哦,一般家中有些男性问题的不妨试一试,保管用。

1、治疗早泄:

①金樱子、仙茅各15克,羊肉克,共炖熟后,弃药渣,食肉饮汤。

②金樱子1克,臼中捣碎,加水煎3次。去渣,过滤后再煎,加蜂蜜收膏,每日睡前服1匙,开水冲服。

③金樱子、山萸肉、五味子、益智仁各9克,水煎服。④金樱子、黄芪各30克,牛骨髓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熬成浓液,调味饮用。

2、治疗遗精:

①金樱子15克,冰糖60~90克,加水适量,放炖盅内隔水炖1小时,去药渣饮汤。

②金樱子30克,鲫鱼克去脏留鳞,加清水适量煲汤,用油、盐调味,食鱼饮汤。

③金樱子1克捣碎,加水煎3次,去渣,过滤后再浓煎,加蜂蜜收膏,每日临睡前服1匙,开水冲服。

④金樱子根60克切碎,放母鸡(1只去毛和内脏洗净)腹内,加米酒和水适量,置瓦盅内隔水炖熟,弃药渣,调味后食肉饮汤。

止咳平喘,抗痉挛

中医认为,喘咳多由肺气上逆而致,金樱子味酸涩,能敛肺气,可止咳平喘。现代研究发现,金樱子中含有抗平滑肌痉挛的成分,可防止胃肠及气管的痉挛。

降血脂

金樱子中含有脂肪酸、卜谷省醇、躁质及皂式等,能降低血脂,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

抗菌消炎

近年来研究发现,金樱子提取液可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可用来治疗因金葡菌或大肠杆菌感染而致的疾病。

选金樱子0g,45度白酒g,杜仲g,根据口感加入适量冰糖的功效与作用。置于阴凉干燥处密封浸泡一个月。有益气补肾等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zd/11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