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了,这几件事一定要当心学会几招,

2019-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戳蓝字,免费订阅国内最火爆的健康知识学习平台!

又是秋叶飘飘的季节了,那偶尔跌落的黄叶,层林尽染的枫林,都提醒着你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已姗姗来临了。

秋天给人的感觉是“萧索”,古人云:“叶落而知秋”,这是因为秋天的气机是收敛的,阳气都收敛到内部去了,茎叶得不到供养,自然就会凋落了。人体内的阳气变化与自然界是同步的,所以,此刻也要让体内的阳气好好“收敛”,不要再去动用它。如何才能“收”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使志安宁”。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是说秋天晚上早点睡,早上早点起床,起居规律与鸡差不多就行了。为什么是“与鸡俱兴”,而不是与鸭或鹅等其他动物呢?古人认为鸡和太阳有关,是天明晓日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神话,太阳里有三足乌,因此太阳又被称为“金乌”。三足乌的形状就和鸡差不多,所以鸡是代表阳的。《神异经》里就有“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的说法。鸡一叫,太阳出来了,天地间的阳气就也升起来了,此时起床正好顺应阳气的升发。鸡鸣时一般在5点到6点钟左右,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起床了。

十二时辰中有个酉时,因为鸡一般在这个时候归巢,所以酉便与鸡联系在一起。酉时也就是在现在的下午5点到7点之间,意思是说太阳下山了,鸡归窝了,人也应该休息了。当然,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夜生活的丰富,很难做到七点钟就上床睡觉。最晚也不要超过十点钟。熬夜到十一点就是极限了,不能再晚了。

为什么要“收敛神气”呢?因为秋天人们易产生悲伤的情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到枯枝残叶心里就会难受,这其实是与五脏中肺的功能相关的。肺最易受到秋气的影响,肺气不足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同样,悲伤的情绪过重也会影响到肺的功能,比如许多人在大哭过后往往会昏厥过去,就是因为肺气受损了。由此可见,秋天养生情志上的调理十分重要。《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秋天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只有这样才能“使秋气平”,“使肺气清”。

如果这时你的心神没有收回去,还在外面张扬,就会受到天气的杀伐。这就比如天上在下冰雹了,可你还在外面逛悠,肯定是会吃苦头的。心神收不回来,其表现就是多愁善感,就像林妹妹一样,这样就会伤到肺,从而出现咳嗽、咽干等症状。

“无外其志”说的也是相同的意思。春天你的志向可以像天马一样纵横驰骋,秋天就该收回来了。因为心动则神摇,只有使自己情绪安定下来才能使肺气清肃。

那么如何收敛呢?有人建议秋天要“少言防秋燥”。为什么这么讲呢?有句俗话,叫做“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生活中你会见到一些老年人,特别爱絮叨,越是年纪大的人越是如此,这经常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其实你别怪他,这是因为人上了年纪以后,肾气不足,心神收敛不住了。按照中医的观点,语音出于肺而根于肾,又因心主神志,管理语言的表达,因此有“言为心声”之说。心神收不住,就会“胡言乱语”。反过来,说多了话不仅会损伤肺肾之气,心神也安宁不下来。或许你有过这样的经验,晚上和别人大侃特侃,躺在床上就很难入睡,就是因为你的心神没有安定下来。古人告诉我们要“食不言,寢不语”,自然是有道理的。所以秋天的时候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老是“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对收敛心神是没有好处的。当然,这里只是建议你“省言”而并非“禁言”,如果你一句话不说的话,别人肯定会以为你精神出毛病了,也不利于情绪的发泄。

除了“少言”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收敛心神,那就是做做金鸡独立:双手自然垂立,然后抬起一只脚使其离地,以另一只脚掌的力量支撑全身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个动作就可以收敛心神呢?因为做这个动作时眼睛是闭着的。要想站稳,你就得静下心来,不然根本站不住。每次练上几分钟,时间长了就可以增加自己的定力。再者,金鸡独立还有补肾的功效。心神白天是寄于心的,夜间就会换个地方,到肾里去。我们知道许多男子在夜间总会不自觉的遗精,就是因为肾收敛功能不强,心神跑出来了,然后就会做春梦。所以肾脏强壮,也有利于心神的收敛。

秋季养肺正当时,多吃白色食物防秋燥

一提到秋天,人们总会想到那飘飘的黄叶,金灿灿的果实,因此秋自古又被人们誉之为“金秋”。从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五行为金,所以肺气是与秋气相通的。“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燥气最易伤肺,所以秋天当把“养肺”作为首要工作来做。

中医认为“肺为华盖”,盖就是伞,华盖是指古代帝王的车盖。如果你经常看电视剧的话,应该知道古代帝王出行时都会由侍从撑起宽大的华盖。许多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为了遮阳挡雨,其实并非如此,华盖只是为了在君王的身体与天空之间设立一个障碍物,从而体现出帝王的尊严。为什么肺也被称为“华盖”呢?吴克潜在《大众医药》中对肺的解释是“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从位置上来讲,肺在体腔中居最高位,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有两叶下垂,蔽心之前。心为君主,肺叶下垂蔽心,就像君王的伞盖一样,因此才有“华盖”之称。

肺最怕燥,再加上它在人体的位置又高,所以很容易被燥邪侵袭。秋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个“白露”,从这一天起,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傍晚就会在草木上凝成白色的露珠,“白露”得名因此而来。《礼记·月令》认为这个节气的景象为“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意思是说这个时候鸿雁开始南飞以避寒,百鸟准备食物以度过漫长的冬天,可见白露是天气转凉的标志。立秋至白露后一个星期之内我们称之为“早秋”,早秋时节夏日暑气未消,天气仍然很热,此时湿邪易与燥邪合并伤人,称之为温燥;白露之后,尽管白天仍然较热,但夜间却凉意袭人,正如俗语所言“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暑气已慢慢褪去,寒邪却悄然而至,再与燥邪结合形成凉燥。但无论温燥、凉燥,都会导致人体阴津耗损,并伤及肺部,从而出现“干燥症”。除了会导致咳嗽、流鼻血、咽干、口躁等不适外,若肺燥下移于大肠,便秘也就不请而至了。可见,秋季防燥是十分重要的,否则疾病就会一股脑跑来了。

那么如何来防燥呢?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这里所说的润并非多喝水,当然尽管喝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燥气伤阴,喝进多少,排出多少,所以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中医曾经有一个名方,叫“增液汤”,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款汤是专门用来润燥的。这款方剂的药材只有三味:玄参、麦冬和生地,平常在药店就可以买到。每次取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加入八杯水,代煎至三杯时代茶饮,每天1剂,分两次服下,可除一身之燥,对于缓解便秘、流鼻血、咽干口燥等秋燥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不过此方仅对于秋燥症状较重的人群适用,想要达到保健效果的话,吃一些具有滋阴润肺的食物则是首选。我们说过,在我国许多地区,立秋时往往都有“咬秋”的习俗。杭州一带喜欢吃秋桃,以补充夏季消耗的津液。老百姓常说“桃养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桃性温,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秋天食桃即可滋补又可防燥。另外,百合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百合入心肺二经,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的功效,是清补的佳品。将百合反复漂洗几次,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稀烂,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带汤一起服下,可起到润肺清心的效果。热饮冷饮皆可,冷饮则是极好的冰镇饮料,即可爽口又可爽心。另外,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将百合炒来吃或是做成粥,润燥效果也不错。

除此之外,秋燥较重的话还可以练练吞津功。每日清晨起床后于静室内闭目而坐,摒弃杂念,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头在口中搅动,用力要柔和,沿着牙床上下左右搅动36次,这时口中会有大量津液产生,待津液满口时分为三次徐徐咽下。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唾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就有“津血同源”的说法。通过吞咽唾液,就可达到滋阴养血的效果。气血足了,上可润泽皮毛,下可润泽脏腑,秋燥自然而然也就被化解了。

《黄帝内经》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自古以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就是息息相通的。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我们在养生时也要顺应天地阴阳,学会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疾患,得享天年。

妙用秋菊,解除皮肤的“多事之秋”

《红楼梦》里宝玉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所以见了女儿总会让人神清气爽。水与女人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才有了“秋水伊人”的那份婉约与动人。如果一个女人失去水的滋润,只怕就成了风干的花束,任你万般手段,也没有那种风流了。所以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燥邪肆虐的秋天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季节。

为什么有的人皮肤光滑,有的人却形容枯槁呢?这与人体的津液是密不可分的。津液也就相当于西医中所说的“体液”。人的津液可以分为两种,轻而稀薄的称之为“津”,流动性较大,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达皮毛孔窍,易于损耗也易于补充;黏稠的则称之为“液”,流动较小,以充养骨髓、利滑关节为主,不易损耗,不易补充。津和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常“津液”并称。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功效,只是分工不同,津以滋润为主,液以濡养为主。津液是有形的,属于阴的范畴。除了津液,血也属于阴的范畴,因此才有了“津血同源”之说。《望诊遵经》认为:“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著,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意思是说,皮肤的润泽都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若气血津液充盈,皮肤就会光洁有致;肌肤晦暗无光,则表明津液亏虚。如果将人体看成一个自然界的话,津液就如同河流。只有保障河道中的水流充足通畅,周围的树木才能得到正常滋养。如果河流里的水枯竭了,土地就会干裂,草木就无法生长。人体也是如此。津液匮乏便不能上升于头面,就会出现口舌干燥症状;津液不能下输于大肠,大便也就排不出来了;不能上输于体表,皮肤自然就会干燥。

入秋之后,主令秋燥的影响日益明显。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后人体易出现各种“燥象”。肺喜润而恶燥,燥邪肆虐,肺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干燥、毛发不荣、肌肉瘦削等症状。可别小看因秋燥而导致的皮肤干燥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的话,有可能会导致红肿并受感染,严重的还会转变为皮炎。所以秋季护肤不只是为美丽加分,更是为健康加分。

那么我们如何来保养肌肤呢?首先要做好肌肤的保湿工作,平时可以多涂一些保湿效果较强的保湿产品。使用保湿产品时一定要注意,就是一定要在皮肤还湿润的时候将保湿霜均匀地涂上。如果皮肤已经干燥,这时再涂保湿产品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饮食上的调养,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酒等辛辣上火之品最好少食,以免加速体内津液的流失。平时可以多食一些白色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山药等,这些食物都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对抵御燥邪侵袭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有条原则,叫做“食在当令”,也就是说吃当时当季产的食物其养生效果是最好的。就秋季而言,哪怕只是开在当令的花朵对我们的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北京人秋天最爱喝的菊花茶,除燥的效果就比较好。

《本草纲目》认为,菊花在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开花,冬天落子,饱受四季之气,经霜雪而怒放,花枯槁而不零落,味甘苦,性平和。《本草求真》也认为,“甘菊,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除燥。”可见,菊花茶润肺防燥的效果也相当好。每次取四五朵菊花,用沸水冲泡,便成清香四溢的菊花茶。也可在菊花茶中加入几粒冰糖,这样饮起来口感更佳。但是菊花茶属寒性,对于阳虚体质的人而言则不太适合。另外孕妇也不提倡饮用,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其实菊花不仅限于泡茶饮用,吃起来也是相当美味的,只是知道的人比较少罢了。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吃菊花的风俗。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清代名医陈士铎也认为“夫菊得天地至清之气,又后群卉而自芳,傲霜而香,挹露而葩,而花又最耐久,是草木之种,而欲与松柏同为后凋也,岂非长生之物乎。但世人不知服食之法,徒作茶饮之需,可惜也。”那么菊花如何吃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道“素食菊花丸”。可将鲜菊花瓣切成小段和入肉末或鱼末当中,制成肉丸或鱼丸食用。如果没有鲜菊花的话,也可以用现城的杭白菊煮10分钟(将菊花用布包起来,以避免渣滓沉淀),然后用汁液调食鱼丸。鲜菊的话,还可以将菊花瓣混入蛋液中炒着吃,或是和大米煮成粥等,都是美味的佳肴。

《黄帝内经》认为,真正的美是“养于内,美于外”,只有将脏腑调理好,皮肤才能光洁有致、光彩动人。所以,金秋养颜先从防燥润肺开始吧,真有这样,你才能真得美丽!

大家好,我是执业医师张医生。如果您有疑问,可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治白癜风去哪里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yy/8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