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第七讲阴阳三

2017-3-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好的,我们今天讲阴阳的最后一部分部分,这是我们第三次讲阴阳,一共讲三段条文。

第一段条文是: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这段话呢,非常有名。我们学《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属性的时候,首先就要接触的,就是这段话。这段话有很多名言。你看“四时之变,寒暑之胜”后面,名言来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等等。我们把它分为这四小段,重点讲前面三句。最后一句“此阴阳之变也”,实际上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内在含义相对来说比较少。

首先我们讲“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我们知道,接触过中医的人对这个理念都是非常理解和接受的。阴到了极点,就会变成阳;阳到了极点,就会变成阴。但是从原文上讲,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接在“四时之变,寒暑之胜”后面的。也就是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讲究一个“赋比兴”。它这里前面的“比兴”用的是“寒暑”。用“寒暑”和“四时”的变化来特别指代自然界中的阴阳,这个当然在《内经》里是表现得非常多的。因为天地之间,我们最能感受到的阴阳变化就是寒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天地之水火就是寒暑,对吧。

那寒暑是怎么体现这个“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呢?在这里,我们有一个观点就必须要搞清楚:不是阳气到了极点,就变成了阴气;阴气到了极点,就变成阳气。不是这种转换!而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阴和阳本身只不过是气机运动的一种表现而已。阳是向上的、向外的,阴是向下的、向内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以,如果它是在一个系统,或者说一个东西里面,在一个“器”里面,那么它就必然有一个极点。上升到了极点,它就一定会下降;外散到了一定的极点,它就一定会内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器”,天地之大也莫过于此。既然天地也无外于是,那么天地之间的万物也就必然如此:升极必降,降极必升。所以就会具有重阴必阳和重阳必阴的特点。

基于这个思想,咱们就有了太极图。在我们印象中呢,太极图应该是出现的非常非常早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知道,理学家周敦颐他写的有一篇叫《太极图说》。他自己就讲,他一直在想关于人生天地的一些大道理,但他一直想不清楚。直到他从某个途径得到了秘传的太极图,然后才发觉所有的道理蕴含其中。换句话说,在他读书的时候没有这个图,对吧。所以这个图广泛流传于民间,应该至少是宋以后的事情。所以太极图其实已经是集先人研究之大成。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里面,它就隐含了一个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道理。你看,如果我们把这个深色看为阴的话,它是不是到了极点,最顶点的时候,他已经就开始有一阳的初生了,然后阴气开始逐渐地衰败,阳气开始逐渐的成长,直到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开始初生。所以当阳气到顶点的时候里面蕴藏着就是阴的萌芽和发生,到阴到了极点的时候,蕴藏的就是阳的萌芽和发生,这个就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道理。

既然阴和阳是这样的。那么,“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世间万物的属性也都莫过于是。所以呢,接下来就可以理解“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因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嘛,寒热就是对阴阳最直接的一个理解和表述。所以既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那么寒甚就一定会成为热,热甚就一定会成为寒。所以它用了一个“故”字,“故阴主寒,阳主热”,这个实际上是重复我们前面讲的阴阳属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寒甚则热,热甚则寒”。这句话很简单,但它实际上所阐述的道理不简单。

至少它包含有两方面的规律。第一个是天地之间的节律。天地之间的节律,如果以寒暑,或者以温度来理解,以个人对这种寒热的感受来判断的话,至少有两个大节律。第一个就是年的节律,即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千字文》里的。这是我们最能直接感觉到的“寒甚则热,热甚则寒”。那么在一天里面呢?大家都知道中午最热了,子夜最冷了;或者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时候是最冷的。就象《太素》里讲:“日中阳陇,必降为阴。”而“夜半阴极”,阴最甚的时候呢?就“必升为阳”。当然,我们一看就知道,它讲了一个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或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的道理。另外一方面,这是不是也反映了气机“升”和“降”的关系。所以阴阳实际上就是气机的升降,在《太素》“日中阳陇,必降为阴;夜半阴极,必升为阳”这句话里面体现的就非常的明显了。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想想,基于我们的生活体验,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中午!对!中午几点钟?或者说什么时辰?中午应该是午时,对吧?古时候,我们分时辰的话,整十二点就是正午时。正午时是不是最热的时候呢?正午时不是最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我们小学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过是下午两点钟,要到未时去了,是不是?那么,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晚上最冷的时候,也不是子夜十二点。最冷的时候是黎明前,按照自然课上讲的是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最冷,是吧。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除了“寒来暑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外,它是不是里面本身还含有一个寒热消长,或者阴阳消长的一个过程在里面?阳初生,或者阴初生的时候,对它已经相对应的阴或者是阳,有个对抗的过程。并不是说,当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就开始生,阳气就马上的就开始下降。阳是缓慢地开始下降的,对不对?从表象上来看,它仍然会持续一个过程。

讲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阳生阴,阴生阳;或者是阴阳相对立,阳升阴降;或者是阴阳的转换,他们并不是说:分开!一条一条的。所有的这些阴阳的特性,它都是同时存在的。在任何一个现象下,都同时表现为既有阴阳的互生互长,也有阴阳的相生相克,还有阴阳的相互交感。它们必然是同时存在的。就用这个“寒暑”简单的自然现象,我们就能体验的到。

那么具体到我们人身上呢?“寒甚则热,热甚则寒”,至少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就是寒热的真假,就是“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这个我们在《伤寒论》里面,第十一条就讲了“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个当然是“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个表现形式,是不是真实的“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呢?不是,那个只是假象!真正的寒热转换是什么?在人身上来说,他就是真实的由寒转到了热,或者是由热转到了寒。由寒转到热,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有“从化”嘛!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讲,只要人是活的,就有阳气。只要有阳气,那么所有的邪气,包括阴邪,都可能会从而化热,对吧。所以寒转化成热,很容易理解。

那热转化成寒呢?有没有存在呢?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我们知道人身这个热,热量从哪里来的?热是人体的阳气产生的。不管是人身哪里的热,一定是人体的阳气产生的,并不是外面给它烤的,或者是什么其它原因引起来的。那么它就一定在消耗阳气。如果它消耗到了一定程度,正气还没能抗邪,使邪气外出的话,就会阳气大衰,就会迅速地转为阴证。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说去用白虎汤这样的凉药了。因为他阳气已经匮乏了。那这时候,要用什么药呢?这个时候就要用四逆汤,甚至附子四逆汤,回阳四逆这样的方子。这样的案例呢,现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机会碰的到的。感染性休克啊,或者是高热,突然还出现这种四肢发凉,然后唇青、舌紫、冷汗这样的阴证还是蛮常见的。

那这个呢,它是真实的一个寒热的转化。大家可以注意到,在这样的寒热的转化里,是不是也伴随着虚实的转化?所以虚实是不是也是有阴阳属性的?多半是实为阳,虚为阴,对吧。所以我们讲水肿,讲阳水和讲阴水的时候。阳水就是表、实、热,阴水就是里、虚、寒。为什么恰好可以用阴阳作为总纲来概括它呢?就是因为阴阳它本身就是能够概括世间万物的。在寒转为热,或者热转为寒的时候,本身恰好就伴有这样的虚实转化。

紧接着,不仅仅有寒热的转化,还包括寒热的相生。所以接下来说:“故曰寒生热,热生寒。”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理念。寒能生热,热能生寒。前面我们讲的这个天地四时大规律,也反应了寒热相生。所以任何一种现象,既反映了阴阳的互生互长,也反应了阴阳的消长,也反应了阴阳的交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天地之间的阴阳化生,那就是寒暑咯,具体到人身上呢?人身上寒热的转化,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病理性质的转化,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更常见的从化:体质上的从化。这也是一种寒热的转化。什么叫从化?人的体质,或者是疾病的性质会随着我们的治疗、环境、药物、饮食的变化而发生一些改变,这就是“从化”。比如说,你本身是一个热性子的人,但长年在一个冷的环境里,就会变成阴寒的体质。反之亦然。但是我这里要打一个问号。就是从化是不是确实能反应寒生热,热生寒呢?好像不完全是,对吧。不完全是,它只能是提供这方面的思路而已。

在我们中医理论里面,尤其是药性理论,用的更多的实际上是万物的寒热转化。就是一个热性的东西,它往往是在寒的环境里长出来的;而一个寒的东西,往往是在热的地方长出来的。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过去都看过武侠小说。如果说要练一门神功,比方说极寒的功夫,或者是极热的功夫。通常小说里会安排高手到一个极寒的地方,或者到一个极热的地方。通常是北极,或者某个火山口,去练这种武功。最后就练出极寒、极热来了。但是,按照我们中医的观点,其实这个是不对的。真正顶尖的功夫,寒生热,热生寒。练极寒的功夫要到极热的地方去,练极热的功夫要到极寒的地方去,更容易练出来一些,对吧!至少档次上来说可能会更高一些!比方说我们用来回阳救逆的,最为辛热的药材——附子。附子长在比较冷的地方。关于附子生于极寒之地而具极热之性这个说法呢,很早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我记不清是哪本书里面看到过的。但是在这次准备这个ppt的时候,我到哪里都查不到这句话了。但我知道有一个人引用过,就是近几年我看到的,就是《郝万山讲伤寒》。郝老师在讲桃核承气汤的时候,有提到这么一个故事。他讲的是他自己的一个经历,但我宁愿相信是他为了教学,而专门阐述的这么一个小故事。他走在山上,同学们都在挖草药。他往山沟里走,结果走啊,走啊,看到很阴凉的背山坡里还有残雪未化。就在残雪未化的地方,他找到了一株植物。他觉得挺有意思,就给挖出来了。结果回头老师看到说:“哎呀,你从哪里弄来一只附子出来了呀?”噢,他才知道这是附子。所以极寒之地就生极热之品。

那么附子没找到,我找到了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热药,就是雪莲。雪莲这味药呢,第一次记载在本草里是在《本草纲目拾遗》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直接明确的提出来:“此生寒极之地,而性热。”我们知道,雪莲性温热,具有温化下元,活血化瘀的作用,是妇科的圣药。这也是一个例证。

而极热之时呢?它就生极寒之品。所以我们夏天吃的水果,多半都是凉性的。是这样吧。当然,这些水果里,我们最喜欢的还是西瓜。西瓜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天生一个白虎汤”。“天生白虎汤”!我们都知道,白虎从金,最具萧杀之气,它是寒性的,所以西瓜是寒凉之药。西瓜的凉性,在本草里已经记载的非常多了,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段文字,就是“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这篇文字,比较长,也是我们接触中医的时候,最先要接触的条文之一。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这个条文,是在《内经知要》里面。它开篇讲阴阳,阴阳开篇就是讲这个。因为这段话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讲天地和人生的阴阳属性。哪个地方是阴,哪个地方是阳?或者何时是阴,何时是阳?

我们来看第一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接下来,平旦至日中,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这段话的含义很浅显,我们一看就懂。这段话的核心内容就是阴阳复有阴阳。他只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阴中可分阴阳,只讲了一层,但是举以于一,可以反三。我们想想,这个阴中的阴阳底下,是否可以在分阴阳呢?当然可以!根据这句话的含义,我们推测它应该可以,对不对?所以,这个阴阳可以无穷无尽的分下去。所以,阴阳简不简单呢?阴阳很简单,它是最简单的二分法。就是上升的,下降的;外散的,内敛的。但是,它也非常的复杂。因为一个简单的二进制,可以构架一个完美的全世界。我们现在的数字虚拟世界就是这样的,对吧?要是明白了这一点,对于我们在临床用药就非常有用了。

“阴阳”,千万不能看绝对了。同一个事物,只有相对于另外一个事物,它才具有判断阴阳属性的前提。如果单独的把它拎出来,除非有默认的前提,否则你能不能判断它的阴阳?就不能判断它的阴阳。对吧?是这样的。

好!以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那么昼的前半部分,“平旦至日中”呢?“平旦”,就是黎明的时候。“日中”什么意思?就是正中午。这段时间,是阳中之阳。而日中到黄昏呢?就是阳中之阴。合夜和黄昏是一个意思。鸡鸣就是子时。合夜至鸡鸣,这是阴中之阴。那么鸡鸣至平旦,就是阴中之阳。

这个图画在这的目的是让大家看一看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中复有阴阳的同时,阴阳也在消长。你看,是不是有消长?在这个图上可以看的出来消长。阴阳还可以互生,阴可以生阳,阳复生阴。同时,为什么阳中之阴后面接的是阴中之阴呢?我们看一看,如果把它用一条曲线来表示阴或者阳的丰盛程度,大家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什么?数学叫做正弦曲线。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在阳中之阴后面肯定不会接阴中之阳的。因为阳没有开始初生,所以还是阴中之阴。对不对。

所以还是阴阳中复有阴阳这个简单的现象,再一次提示我们,阴阳的所有属性都是同时存在的,千万不要把它割裂了来看。那么以人来说呢?不同情况下,同一部位就可能有不同的阴阳配属了。

以人身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但是如果单纯,以腹而言,我们说胸为阳,腹为阴。然后,以胸腹中间的脏器来说。那些是人身之脏腑,脏腑有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脏有五脏,心、肝、脾、肺、肾,还可以再分阴阳。对不对?那么何为阳,何为阴?这段话没说。但是我们知道,上面的为阳,下面的为阴。那么,就是上为心肺,心肺为阳,下为脾、肝、肾,所以脾、肝、肾为阴。问题又来了,脾、肝、肾三个都为阴,阴阳是二分法,还一个怎么办?阴中之阴是肾,阴中之阳是肝,那么阴中之至阴为脾。“至阴”与“阴”相比,哪个更“阴”呢?单纯从文字上讲的话,应该是“至阴”更“阴”一点。怎么理解?为什么脾要比肾更“阴”呢?阴除了“向下”、“阴寒”的特点以外,还有什么?还有生长、承载这样的作用是不是。脾是万物化生的基础,我们知道阳化气,阴成形。从这个角度上讲脾为至阴。而并不是说,它比肾更阴寒。那么,这个又体现出阴阳的多样性来。并不是说,它只有这一种属性,阴阳可以概括世间的万物。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总结一句,“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地之阴阳也。”讲了那么多,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呢?落脚点在于,人身上之所以有这样的阴阳的分布、变化规律,是因为天道如此,“以应天之阴阳也”。“相输应”的意思,就是转输传送而相应也。说到底,还是与天相应,再次强调了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应的这个观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这句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对吧,这个我们要重点讲。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句话不用特别讲,因为你如果懂了“阳密乃固”那么阳强不能密,就顺理成章了对吧。接下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个也是名言,我们常常用“阴平阳秘”来指代人身的正常情况。但是“阴平阳秘”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是有争论的。我们下面一条一条地来看。

首先看“阳密乃固”。其实“阳密乃固”,难理解的是“密”和“固”,尤其难理解的是“密”。或者说,比较有争论的是“密”。“固”,可以理解为坚固,这个是与“固密”相对应的;也可以理解为长久,这个是与“静谧”相对应的。这两派的学说都有很多依据。首先,看看把“密”理解为“固密”,或者说“坚固”,这样的一种观点。《太素》里,就是这个观点。我们知道《太素》是第一家注文,它说“腠理密不泄者,乃内阴之力也。五脏藏神固者,外阳之力也。”为什么阳能够密而固呢?是因为有阴的作用在里面,它就直接去阐述原因去了,他就不屑于解释什么是“密”。但我们知道它认为“密”的意思是“腠理密不泄”,就是“固密”的意思。

那么之后张景岳的《类经》也是承接这种观点的。《类经》里说“阳为阴之卫,阴为阳之宅,必阳气闭密于外”,也是固密的这个意思。《冯氏锦囊秘录》也是:“阳密者,即腠理密也”直接明确了“密”就是“固密”。那毫无疑问,他这个肯定是从《太素》里面来的。一直到近代的《顾松园医镜》里面,他也是提“阳密于外,则邪不能侵”。这明显也是一个腠理固密的意思。可以说,大多数注家都持这种意见。但是,目前更为我们所接受的解释是,“密”作“平静”来讲。首先我们来“以经解经”。

我们先来看看“阳”。“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或者说阳要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呢?我们看前面的经文,我们都学过的。“清静则志意治。”“清静”!“阳气者,精则养神。”这个“精”也有清静的意思。“天气清静光明者也。”“清静!”“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你看,不但阳要清静,阴也要清静,对吧!这些都是《内经》里自己的原文。这反应了,阳应该是清静的,阳气清静才能发挥它的光明、志意治、阳气固等等的作用。所以从“以经解经”的角度,可以这么理解。

那么有没有注家持这个意见呢?有。在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里面,他就明确的这么说了。就在这段话的注文里,他说“盖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矣。”那么从这段话字面来看,他没有明确说“密”是平静的意思。但是,他讲了平静的反义词烦劳,对不对?

我们要看古书,要用古人的思维,就是不能想,我们觉得密是什么意思,而想想古人觉得密是什么意思。所以用先秦的这些辞书做证据,我们再来看看。《广雅》“秘,密也”;《尔雅》“密,静也”,“密,宁,静也”;《群经音辨》“密,静也”;《国语》“密,宁也”。都是宁静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在《内经》当时那个年代,他讲“阳密乃固”还是静谧,平静的意思,更符合经义一些。

那么,我们再反过去想。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看了很多《内经》的条文,有没有哪一条原文讲阴阳之气的时候,如此具体的去讲它的某一个功能,比如说就是“腠理固密”?很明显有很可能是把它理解狭窄了,对不对?而把它理解为静谧和平静呢?更能符合阳的特点。这样的话,就是“阳气平静乃固”,固什么啊?这个固可以作为长久来讲,生命永固,长久存在。所以如果阳气能够宁静,生命就能够长久。哎,这句话非常符合我们《内经》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通常的注家都认为“密”应该是静谧,或者是平静这样的一个意思。

这篇论文呢是方药中老先生他在八几年写的。他在这里面就明确提出来,“所谓阳密乃固的密,实有秘字之意。即阳必须平秘,冲和,安静”,才能发挥它的生理功能。把这个“密”理解为平静的,还有一位国医大师,就是我母校的李今庸先生。李今庸先生在八几年开始编《内经》的第五版教材的时候,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在编委会里面对这个字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最后,他认为还应该是静谧,平静的意思。那么他也是有一篇专门文章在这里。这是“阳密乃固”。

那么“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一段话,除了我们前面讲的“阳气要平静,才能生命长久”这个含义以外,它还反应了什么思想呢?“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段话至少还反应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对“阴阳之要”的理解。阴阳之间的关系,“阳密乃固”它没有讲阴,对不对?按照我们一般的行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后面应该再加一句“阴平乃……怎么怎么样”对吧?可是这个“阴”,他没有写。那这是不是说《内经》里就是阳更重要,应该以阳气为主导呢?有没有这种思想在呢?单纯从这段文字来看,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想法的。所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成为“火神派”,包括“火神派”的创始人他们频繁引用的一句话:此以阳气为主导也。包括张景岳,在他的《大宝论》里面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所以《大宝论》是讲阳的重要性的。文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强调阳气是最重要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在阴气在《内经》里要从属于阳气,或者不如阳气那么重要呢?不是的!因为在别的条文里,又有专门讲阴是重要的,那么连在一起就是阴阳都是重要的。这个应该才是《内经》的本意。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单纯就这句话的文义上讲,它是强调阳气的,所以就导致了后世很多注家把它拎出来,强调《内经》是以阳为主的。有这么一个观点在。

第二个,既然是“阳密乃固”,我们前面讲了有一种观点认为,阳密就是阳气要固密,对不对?既然阳气要固密,如果这个人不固密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阳强不能密”!为什么阳强了不能密呢?阳强,应该越强越密啊,因为阳就是固密嘛,对不对?从这就能反证前面那个“密”,不应该把它单纯的理解成为“固密”的意思。所以“阳强不能密”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说因为它不能密,“阳密乃固”呀,我们就给他壮阳助火?那就不能!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用是“少火生气”的方法。或者是,这个阳强是邪阳,或者说邪热太过,那我要怎么样?甚至要到苦寒清热了,对不对?所以这段话里面至少反应了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反应了阴阳平衡的观点;第二个是,阳强不能密的时候怎么去治疗它呢?应该是使阳回复到平静,静谧的状态。这样他就自然能够密了。

那么在临床应用上,你们看一下,这个阳强不能密有几种可能性。阳强不能密的时候,他就可能出现营、血、精、神的病变。比如说营的病变。这个我们就太熟悉了,桂枝汤证!桂枝汤,《伤寒论》里他自己讲“此为荣弱卫强”。卫强,卫属阳,这是不是就是个“阳强不能密”啊?非常典型的“阳强不能密”。所以“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在《伤寒溯源集》里面直接引用了这句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现在“阳强不能密”,“精气乃绝”。所以按照这个理论一推,就知道这个病人,是桂枝汤证。为什么卫强营弱,汗就要出来呢?因为阳强不能密嘛,就非常的直接。

那么另外一方面呢,你把它当做固密讲,临床上也可以有所发挥。所以在这个《折肱漫录》这本书里说:“故卫得其养则阳气自觉常充,汗少泄,风邪自不能中内,《经》云:“阳密乃固”,阳密,即腠理密矣。”其实不光是这本书,在很多书里都有类似的思想。这个就是“阳密乃固”做“固密”这个解释的发挥应用。“阳密,即腠理密也。”如果这时候不能密,应该怎么治疗呢?那就应该补气、补阳,对不对?所以它要益气,以甘温养脾胃升发之元气,以升柴提下陷之清阳,清阳上升则卫气自实,这里用的是补中益气汤。

那血证呢?“阳强不能密”是怎样导致血证的?这个阳强就是指的阳盛而强,是邪热为病。邪热为病,一方面邪热是一个不正常的阳,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是阳气不再宁静,于是阳气就不能行使它“固密”的功能。所以,人身的精微物质就不能居于原位,甚至于,这个邪热还会迫使精微物质离开原位。这就导致了出血,同时还伤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治邪阳,同时还要考虑到邪热引起的阴的不足。故“阴不足者当补之以味,不得反其气也”。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只用芩、莲、胆、草、栀子去清热。要怎么样?要降气、养阴,使阳气重新归于宁静的状态,它才能够自然的得以固密。其实这么讲,大家可能有点难懂。引用一句话叫做“治血先治气”,大家就能懂了。缪希壅的治血三法要降气、下气。所以“阳强不能密”,它就反为阴害。不但不能固卫阴,反而会伤阴,结果就表现为伤血。那么精微物质,除了血还有什么?还有精。所以阳强不能密,它还能引起遗精、滑泄这样一些的疾病。

实际上,在过去很多古籍里面“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句话根本就是针对精液或者说阴精所说的。所以你看《顾松园医镜》里说“不知乃是明言圣人于男女之际。其交会之法度。不过使阳气秘密。乃得坚固不泄耳。”他明确的说这段话就是指的能够“阳密乃固”固什么?固阴精!固什么阴精呢?就是固生殖之精!这是一个在古籍里非常普遍的一个观点。因为人身所至贵的阴精是什么?在我们中医看起来,就是生殖之精,因为生殖之精是藏于肾的,是肾精。

阳强不能固密的还有“神”。“阳气者,烦劳则张。”这是“生气通天论”里面的原文。所以阳气一定要平和,不能烦劳。如果烦劳了以后,它就“张”。张是什么意思?是松弛的意思。松弛是不是与固密相对应了?如果阳气不能平静,烦劳了,就不能够继续固密。不能够固密的后果是什么呢?“辟积于夏”!如果在夏天的时候,邪热本自亢盛,再附加上外界的阳气,使它躁动,那么就可以使人煎厥。煎厥是一种神志的症状。对吧?病人就直接昏厥在地了!甚至于目盲不可以视,耳目不可以听等等。在下一段条文还有提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急”,甚至于可以引发狂症。

接下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也是非常有名的。这句话的重点也是“平”和“密”的含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至少有三种观点,第一就是把阴平阳秘理解成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在王冰——王冰是比较早校注“素问”的,应该是第二家校“素问”的——他是直接注的是“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那很明显他是持这个观点的。那么我们以此推之,王冰对于前面的“阳密乃固”是不是也是持的是阳气固密,乃能够坚固这个观点呢?那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不知道。但至少是绝大多数注家沿用的观点。因为我们最早的两个注家,“太素”和王冰都持的这个观点。

还一个呢?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观点了,认为“阴平阳秘”讲的就是要阴阳平衡。我记得我们中基书上讲的也是这个观点,我们学中基的时候老师也是讲的阴阳平衡。但是“阴平阳秘”和“阴阳平衡”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单纯从阴阳的道理上来讲,阴阳平衡当然是维持人身健康,或者天地维持正常运转的一个大前提。但“阴平阳秘”的含义远远要比“阴阳平衡”来的多。前面讲了阴阳的所有属性都是同时存在的,阴阳平衡只是阴阳诸多属性中的一个,对吧?那么我们现在通常认为,阴平阳秘是个互文,就是阴阳平秘。“平”和“秘”都是安静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阴”还是“阳”都应该安静清净宁静才能够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我们看《内经》里自己就这么讲的。原文在“素问·痹论篇”里面就讲“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它是不是讲阴气要静啊?当然这个阴气,我们通常理解为五脏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通神,柔则养筋”,这个“精”也有安静的意思。只能说“也有”安静的意思。因为不同的注家对这个精的解释也是有不一样的。我前面讲的那个李今庸老先生,他讲的那篇文章,重点就是在讲“阴平阳秘”到底有什么含义,之后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祝世衲先生,他是搞哲学的,先后发了两篇文章也是反复论述不能把“阴平阳秘”仅仅只理解为阴阳平衡。它的重点、落脚点,应该是放到宁静、清静、平静上面去。

这是最后一篇文字,“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的一段。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亟”是什么意思?这是有争论的。我们通常注这个“亟”的意思,是屡次、频数的意思。就是屡屡的,很经常的,很着急的做某事。做什么事呢?“起”!起来与阳气相应!所以这句话,我们通常的解释是:“阴能够藏精,藏于内,并且频频的、经常的、持续的起来与在外的阳相应”。这个很明显,是基于现在哲学的矛盾论的观点而来的。要是基于我们阴阳平衡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们后面再讲。那么“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个“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合并”的意思。与谁合并?与阳合并。

张景岳说:“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就是前面说“阴不胜其阳”,那就是阳盛对不对?阳盛的时候,又遇阳邪,这就叫“并”。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乃狂”,就会发生狂症。“是以圣人陈阴阳”这个“陈”字有点难理解。“陈”是“铺陈”的意思。

那么这里面有几个点,是需要辨析一下的。第一个是“藏精而起亟也”。首先这一句话,它毫无疑问反应了阴可以与阳相应,阳又能与阴相应。阴能够与阳相起亟,可以与阳相呼应!阳呢?能“卫外而为固”,这样子就能保护内在的阴。这是最直接的一个想法,也是我们现在中基教材里面所通行的讲法。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面阴和阳的这种相应,不是因为它是阴阳所以就有这个作用,就有起亟、藏精、卫外为固的作用。而是阴阳本身具有这样的属性。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当它是阳的时候,或者做阳看的时候,因为我们讲阴阳是相对的,那么它就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当它是阴的时候,它就有藏精而起亟的作用。并不是这个事物因为是属阴,所以它就具备这个属性,不是这样的。一个事物既可能是阴,也可能是阳,对不对?比方说我们的肺,相对于肝肾来说,它是阳。可是相对于心来说呢?它是阴!所以它必然是在“藏精而起亟”的同时,又在“卫外而为固”,对不对?是这样的吧!

那么何时是阴,何时是阳呢?我们还是要看它气机的运化特点。升的、散的,是阳;降的、敛的,是阴。而升、降、出、入都是相对的,是不是?我们有学过病机,就很容易理解。气逆证是指什么?气机当降不降,或者是升之太过。它是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在人身来说,所有的阴阳都是这样子的,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阴阳不是一个事物固定的属性,在这里再次的强调这一点。

那么关于“起亟”呢?前面讲过是有争论的。我们现在通常认为是“亟”是“起而应”,也有人认为它是“因亟而起”。这个地方,太素里面的注跟别人都不一样。它是这么注的,“阴者,藏精而极起者也。”连条文都不一样!然后他解释说,是五脏藏精为阴,阴极则阳起,它是反应的阴极则“重阴必阳”这么一个道理。

现在大多数的注家都把“亟”理解为“急”,认为“藏精而起亟”,就是阴藏于内而急起与阳相应。现在的注家也好,过去的注家也好,很多人对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些反对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没有哪一个注家提出观点,能让人信服。换句话说,他们提出的观点还不如现在这个观点好呢!所以这个观点就是我们现在的主流观点。

“并乃狂”的“并”呢?我们想一想前面讲的张景岳的注:“并于阳邪,邪并乃狂。”《素问集注》里面也是这么认为的:“若重阳相并则为狂,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是也。”那么我们想想,阳气除了邪气以外,是不是还可以有些别的什么意思?除了有阳邪以外,还可以有我们自身的阳气,天地之间的阳气呀。比方说,夏天的暑热之气,是不是也是阳气啊?再比方说,一日当中的正午时,是不是也是阳气旺盛的时候?药食之气是不是也有阳盛的啊?你看,这个人本身就是“阴不胜其阳”,再吃附子。附子是不是也是一种“阳”啊?所以阳自己也能发生“并乃狂”的情况。所以在《素问集注》里面就说了了:“阳盛则狂,自因为病,故曰并乃狂。”它认为阳气自己也能够相并。当然了一方面肯定是人身的阳气,另一方面可能是药食或者是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未见得都是阳邪。

在这个《灵素节注类编》里边呢?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来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他说呀,“及其盛也,气尽归并于阳,乃发狂病也。”就是说,阳气克制阴,克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阴气尽被其克,只剩下阳气,也是一种相并,那么他也会发狂。这个就是阴虚而虚热,也可以发狂病。但是我们知道,虚热的狂病就不会太过狂躁,因为其本为虚嘛。这个跟我们前面这种“并乃狂”还是有区别的。

讲到这个“两阳合并”,我们不由自主会想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著作:《外感温热论》。里面讲到“两阳相劫”。“两阳相劫”和“两阳相并”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是不一样的。“两阳相并”是两个极盛的阳气相并而为病。它可以发狂症,但不是必须发狂症。而“两阳相劫”呢?是两种具有温热性质,或者阳热性质的邪气,相挟夹而成病。哪两种呢?风和火。风火相挟成病,它就容易燥伤津液,导致淸窍闭干。

那么“阳不胜其阴”呢?就“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吧,都好几次出现这个条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每次出现这个条文,都是阳气的阻隔、不通、虚弱。为什么呢?因为阳气的阻隔、不通、虚弱就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阳不能胜其阴,所以它容易出现五脏气争。在这个张景岳的《类经》里面,就对这种“九窍不通”或者“七窍不通”的条文做了一个总结:“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

“失之”,什么失之?阳气失之。可以看到,这些个条文都是在突出阳气的作用。为什么呢?主要是两点:第一个,“阳不胜其阴,阴寒盛也。阴寒盛则五脏气争”。这个是《素问直解》里面的观点。被后世很多注家所引用。还一种呢?就是如果阳不能胜其阴,阳气就阻隔、凝滞、不能通畅,清阳不能转行于表里,所以九窍就不通。为什么清阳不通,就会导致九窍不通。我们在前面的条文里面已经有了详细的讲述。还记得吗?“九窍为水注之气”,之所以“水注之气”能够上升,或者外达于九窍,靠的是阳气的蒸腾作用。所以如果阳不能胜其阴,阳气阻隔,则蒸腾无力,水注之气不能达于九窍,就会九窍不通。这种情况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要用补阳的方法来治疗它的九窍不通。比如说在《奇效良方》城,清白目翳就可由补阳汤来治疗。

补阳汤    治阳不胜其阴,乃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今青白翳见于大眦,及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足厥阴肝经气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翳内阻也。当于太阳少阴经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阳气,冲天上行,此乃先补其阳,后于足太阳、太阴标中标者头也,泻足厥阴,肝经火下伏于阳中,乃次治也。《内经》云:阴盛阳虚,则当先补其阳,后泻其肝,此治法是也。每日清晨,以腹中无宿食,服补阳汤,临卧服益阴丸。若天色变,大寒大风,并劳役预日,饮食不调,精神不足,或气弱俱不得服,候时气和平,天气如常服之,乃先补其阳,使阳气上升,通于肝经之末,利空窍于目矣。

  羌活独活人参熟地黄黄芪(一方用黄芩)白术甘草(各一两)白芍药泽泻(研为末)陈皮防风(各半两)当归身(去芦,酒制)白茯苓(去皮)生地黄(炒)知母(炒,各三钱)柴胡(去苗,三两)肉桂(去皮,一钱)   上同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宿食消尽服之。

补阳汤前面这段方剂,好多书都有引用。差不多,但好玩的是,同样冠以补阳汤它下面的药是不一样的,每个医用的药是不一样的,但大略都是养阳为主。

这个就我们所讲条文的主要内容。讲到今天,我们的阴阳部分就全部讲完了,下一次课开始我们就讲五行。

======================

本文是根据我和中医同好一起学习时的录音整理的。限于水平,错漏必多。然所以不揣浅陋,公之于众者,期有同好高学共勉,则为学之路有同路之人,不致于半道而废也。

===============

如何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我们的好朋友?

①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如何每天都能收到如此精彩的文章?①点击右上角→点击“查看官方账号”→点击“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yy/4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