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之无药疗法7

2017-3-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小儿针挑疗法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基本内容]一、操作方法本疗法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二、治疗机理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临床应用]本疗法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一、疳症、虫积取挑液法(针挑四缝穴)或挑脂法(针挑疳积点)。二、咳喘取挑脂法。1、取点方法: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大椎穴旁开1.5寸)、天突、膻中、中府、掌三点等,每次针挑3-4个穴点,隔日1次,轮流选点挑刺。2、辨证加减:表证、热证,加挑风池、大椎。慢性期则应按所犯脏腑而加用相应之背俞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治喘五平穴。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3、针挑方法:凡属热证、实主,均用泻法。即每次取点宜多,针挑提摆幅度大,用力强,创口较大,挑出脂多,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逆方向,总之刺激总量大。凡属虚证、寒证,宜用补法。每次挑点少(2-3个),针挑不提摆,用力小,挑时短,创口小而浅,脂出少,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顺方向。[注意事项]1、术者剪净指甲,用皂、刷充分洗刷干净,然后以2%碘酊涂擦拇、食指头,再用75%酒精擦净;最好能戴上消毒手套。消毒严密,可防止患儿及术者双方的感染。2、针挑选点要准,手法要快,不能留针。患儿被挑疼痛,哭闹乱动,防其发生意外,术前将手法简要告知家长,征得同意后,请求协助,抱住患儿并固定其双手,方可行之。最好能安抚患儿,鼓励劝导,使其能与术者配合,情绪安定,保证针挑能顺利和安全地进行。3、针挑时要注意避开小血管。挑四缝穴后24小时内嘱患儿勿玩泥沙、污物及金属玩具,以免感染。4、挑疳积点术后,患儿应保持双手清洁,防止污染。发现包扎松散,应重新消毒包扎。5、凡已生锈的针具均不可用,以免引起“破伤风”。6、疳积患儿必须忌口1月,如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等,以免胀气。7、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鱼肉以清蒸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营养,睡眠充足,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按语]本疗法针具简廉,疗效显著,手法简便,安全可靠,因而历久不衰。只是对其治疗作用及机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整理、观察与提高。

保健按摩疗法保健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搓、擦等各种推拿手法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除小儿之外,一般都可在自己身上进行搓揉按摩,所以又称“自我按摩”。保健按摩在我国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庄子?外物》中就有推拿可以延迟衰老的说法。《管子?霸形》中有以手摩胸来表示自己胸部有病的描述。东晋葛洪《抱朴子?道意》中也有用“自摩”法治疗头痛、腹痛的记载。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中绘有“捶背”、“抚胸”、“按腰”等姿式。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明代曹土珩《保生秘要》中记有按摩鼻旁迎香穴以畅肺气,按压脐中神阙穴以利尿等按摩方法。由于通过推拿可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器官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所以保健推拿成为我国古代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预防医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基本内容]保健推拿的内容丰富,方法繁多。现择其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一、头颈部保健推拿法1、浴面:两手擦热,手指并拢,手掌摊开,紧贴面部,以双手中指的指腹部为先导,分别从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开始,沿鼻柱两侧缘向上推擦,经目内眦、眉头等处到达前额部,然后两手左右分开,横推至两鬓,两掌心也随之掩眼而过,由两鬓再向下,经过颞部的太阳穴及耳前、面颊等部,返回到鼻翼两旁的原起点处(迎香穴)。浴面有畅通气血、祛散风寒、明目通窍、醒脑提神及美容等作用,可用于防治感冒、头痛、近视、鼻病、胃病、神经衰弱等症。用搓热的双手熨擦肢体,称之为“干浴”,是保健推拿中的常用手法。干浴法除用于头部之外,还可应用于上肢、下肢、项背、胸胁、腰骶等处。2、擦鼻:用两手中指指腹擦鼻的两侧,由攒竹至迎香。可通鼻开窍,用以防治伤风感冒和鼻窦炎。如重点擦迎香穴还可以治疗习惯性便秘。3、按耳:空握拳,两大拇指屈曲,以拇指背侧所突出的指间关节为接触点,按揉两耳耳屏前方的凹陷处,然后再用拇、食两指对合摩揉两耳耳廓。按耳有通窍聪耳、醒脑宁神等作用。可防治耳鸣、耳聋、牙关不利、失眠等症。4、鸣天鼓:两手掌掩耳,食指叠于中指指背之上,再下滑使食指轻轻敲击枕部近风池穴处,耳中可听到击鼓之声,称之为“鸣天鼓”。经常施以本法,可起到健脑、安神、聪耳等作用。5、运顶:五指略为张开,按于额上,由前向后,顺手运顶摩发,宛如梳头之状。五指分开,正好作用于分布在头顶部的五条经脉,头颞两侧又是胆经的分野。所以运顶可以疏通气血、散风行湿、清泄肝胆之火,防治头痛、头风、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遗尿等症。6、抹项:两手指相互交叉,手掌合拢,抱于脑后项枕部,掌根部分分别安置于后枕骨下项后大筋(斜方肌)外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后沿着脊柱,由上往下按抹数次。风池穴为体表的“感风之所,治风之穴”,用力按抹,可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息肝胆之火,清耳目之热。常用以防治感冒、头痛、头风、高血压、眼病、耳鸣、颈项板滞不舒、神经衰弱等症。7、摩目:目微闭,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分别从两眼睑内侧沿上下眼眶边缘轻轻刮摩至外侧各10次,然后睁开眼睛向前方眺望,上下左右转动各5次。能增强视力、消除用眼疲劳,并对近视、远视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还可每天行“眼保健操”若干次。二、胸部保健按摩法1、按揉肋间:用中指指腹由内向外按揉各肋间间隙,重点在中府、云门、屋翳、期门等穴。可行气宽胸,用以防治呼吸系统病症。2、拿胸肌:两手交叉于胸前,拇指按于腋前,食指、中指按于腋下,捏拿胸大肌,有行气活血、增强呼吸系统功能等作用。3、拍胸背;用虚掌或空拳轻轻拍击胸背,可增强心肺功能和促使痰液的排出,用以防治呼吸和循环系统病症。4、推胸胁: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侧胸部的乳头上方,斜行向下推抹,途经前胸正中两乳头之间,推向对侧的胁肋部。推胸胁法有宽胸利气、止咳化痰、平喘降逆、舒肝利胆、和胃消食、散瘀除积等作用。前胸正中为“膻中”穴,是宗气会聚之处;两胁则属肝胆与脾。由自然界吸入的空气(主要是氧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而得来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会聚于胸中,有推动息道(呼吸器官),促进其司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血液的作用。经常“推胸胁”,可产生增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宣散郁滞之气血等综合效应。三、腹部保健按摩法1、按中脘:以一手手掌大鱼际部紧贴中脘穴,另一手叠于掌背之上以助其力,两手协调作顺时针方向揉动。可健脾和胃助消化,用以防治消化系统病症。2、摩腹: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手掌紧贴腹壁,作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直径由小到大、呈螺旋状的按摩运动,一直扩展到整个腹部,如此反复数次。摩腹之后,腹部要注意保暖。摩腹可健脾以通降下行为顺,滞气畅通,可增强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等六腑的功能;脐下“气海”穴为“元气蓄藏之海”,摩腹能激发振奋元气,而起到强壮作用,所以本法可用于防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胃肠病、腹胀、便秘、腹泻、哮喘以及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失眠等症。3、按下腹:两手掌分别紧贴两侧胁部,由外上向内下方斜擦,可温补下焦,用以防治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症。四、腰部保健按摩法1、搓腰:两手手掌分别放在两侧腰部的脊柱两旁,一上一下,不断搓擦,并配合以腰部活动。搓腰活腰可补肾健腰,防治腰腿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症。如同时抚摩两侧胁肋部,称之为“运动水土”法。“水”指肾,“土”指脾,有加强脾肾两脏功能的作用,用以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2、揉腰眼: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有健腰益肾作用,用以防治腰腿酸痛等症。3、捶骶:手捏空拳,敲打骶部,两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劲轻重适当,灵巧而有节奏。骶部正中一线为督脉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奋督脉的阳气,上病下取而有防治头痛、高血压等作用;骶骨两侧有8个穴位,统称“八髎穴”对防治便秘、腹泻、腰腿痛、月经不调以及盆腔、肛门疾患有一定效果。如欲用本法防治腰腿痛,则其捶打范围可扩大至两臀部。五、上肢保健按摩法1、拿肩:以一手的四指指端与拇掌部相对合,用力攀拿对侧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肌腱,食指、中指指端着力于肩井穴处。然后,一捏一放,一紧一松,逐渐向肩肱、肘臂处挪移,直拿至腕掌部。沿途可以肩关节前方肩前穴、臂弯纹头外侧的曲池穴、前臂背侧腕上四横指处的支沟穴和掌侧腕上约两横指处的内关穴作为重点捏拿部位。拿肩法可通行气血,拿肩前能治肩臂部病症,拿曲池能疏风解表、清热降压,拿支沟可利胁通大便,拿内关可和胃宽胸、养心宁神。所以本法可用于防治胸痛、头痛、头晕、胃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心悸等病证。2、擦肘:用掌心摩擦肘部周围,可行气活血,防治肘臂酸痛等症。3、搓手:两手掌心相对摩擦至热,再互替互换摩擦手背,可防治关节酸痛、手指麻木、冻疮等症。4、抖腕;一手放松,另一手先握住其腕部,拇指在上,放在腕部稍上方,斜四指在下,抵住掌根部,上下协调用力,使被握一手的腕关节作轻快柔和的波浪式屈伸活动。有滑利关节的作用,治疗腕指腰痛等症。5、捻指: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对合,捏住另一手的手指,进行缓慢柔和的搓揉,如同捻线状。由指根捻到指端,从小指开始依次而捻。人体十二经脉“根”于四肢末端,“结”于头,胸、腹部。手指端属六条手经的“根本”,与头、胸部及其内脏器官的关系相当密切。施行本法,可防治手指麻木、活动不利及有关的内脏病变。6、运膏肓:两手自然下垂,转摇两侧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可防治肩背酸痛、伤风感冒、虚劳等症。7、抓空握固:反复伸屈五指或将拇指握于拳心,一紧一松,反复多次,可防治上肢酸痛、麻木、乏力等症。六、下肢保健按摩法1、揉股:两手掌根紧按大腿上部,由上而下按揉至膝。可防治肌膝酸痛、行走乏力、肌肉萎缩等症。2、揉膝:膝关节屈曲。将两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鱼际肌部分别同时紧紧按住膝关节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也就是在膝眼穴的地方,随后带动该处皮肉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一膝揉毕,再揉另一膝。“膝者,筋之府”,是人体承重、行走的重要关节之一。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筋络。揉膝眼后,两手分开,一手往上,按揉大腿内侧距膝髌上缘3横指处的血海穴;另一手向下,按揉小腿前外侧膝眼下4横指处的足三里穴。按揉血海穴,可活血调经、清血分之热。按揉足三里穴可调理肠胃、扶正祛邪,这就是所谓“若要安(身体健康),三里久揉按”的意思。3、捏拿小腿:由上向下捏拿小腿部,可防治小腿酸软、腓肠肌痉挛等症。4、拍击下肢:双手掌根轻轻拍击下肢,可防治下肢酸痛麻木等症。5、摇踝:一手握住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足背,转摇踝关节。有滑利关节作用,可防治踝关节扭伤等症。6、擦足:屈膝盘腿。用一手靠小指一侧的手掌部,反复摩擦对侧一足的内侧面和底部。一般从内踝的后方开始,经内踝向下,斜行至脚掌心,来回摩擦。“湿从足入,寒从脚起”,上述部位在人体经络分布上又属于肾经的一部分,脚掌心又是肾经井穴涌泉穴的所在。常行擦足之法,使肾气流动、精气充溢,既可温肾壮阳、祛除寒湿之邪,又能引热下行、导火泄降,即所谓“引火归原”之法。可用于防治失眠、高血压、头痛、头晕、喉痹、盗汗、腹泻、小便频数、月经不调、足跟痛、痛风、醉酒、神经衰弱以及烦躁不安、虚火上炎等症。7、躧腿:轻缓地作下肢屈伸、摆动活动。可防治下肢肌肉和关节的病症。[临床应用]本疗法有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等作用,对防治某些呼吸、消化、运动系统等慢性病症的效果更为突出。临床可根据情况重点施行或选择应用,如:防治感冒常用浴面、擦鼻、抹项、拿肩、运膏肓等法;对呼吸系统病症常以胸部和上肢保健按摩法为主;对消化系统病症常以腹部保健按摩法为主,加按揉足三里等;对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则以腹部、腰部和下肢保健按摩法为主;防治失眠和精神紧张以头项部保健按摩法为主;预防痛经,则在经事来临前按揉三阴交、足三里,摩腹(着重关元、归来穴),治疗痛经加按公孙穴;治疗呃逆可按揉睛明,拿内关、按足三里、摩腹等;治疗腓肠肌痉挛常用拿小腿、按足三里和阳陵泉、拍击下肢等法。此外,也可以另行组合成套以治疗疾病。如高血压的保健按摩法可由下列九法组成:(1)预备势(闭目养性):闭目静坐,双手扶膝,舌抵上腭,两唇稍分,呼吸均匀。历时5-10分钟,以安定神志。(2)明目:两拇指端分别置于两太阳穴,两食指端分别置于两攒竹穴。然后,两手同时作由内向外的环形揉动。有明目作用,使目糊、眼花等症得以缓解。(3)平肝:两中指端按在百会穴,两拇指端分别按在两率谷穴(将耳朵向前折起,耳尖直上两横指,便是率谷穴)。然后,两手同时作前后方向的揉动。可平降肝火,使头部不适得以缓解。(4)止眩:两中指端按在两风池穴,两食指端按放在两天柱穴(风池穴下一横指,再向内一横指,即为天柱穴)。然后,两手同时作左右方向(即相反、相对方向)的拨动。能使头昏、头胀、头痛、眩晕、目糊等症得以缓解。(5)醒脑:两手手指微微分开,置于前发际处,再慢慢地向后发际移动,如梳头发一样;当移动的两手指指到达风池穴时,则用拇指端在风池穴作环状揉动。能使头脑清醒对头部其他病症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6)降压:头微向左倾,右大鱼际置于左乔空穴处(耳后高骨斜向前下方,动脉搏动处),然后作自上而下的抹动;头微向右倾,左大鱼际置于右乔空穴,然后作自上而下的抹动。可降低血压,缓解症状。(7)清热:左前臂屈曲90°,置于腹前,掌心向腹,右大拇指的指端按在左曲池作前后方向拨动,以同样要求用左大拇指指端拨动右曲池穴。可平降肝火,清泄内热。(8)补心:左前臂屈曲90°,置于腹前,掌心以45°斜向上,右大拇指指端按在左内关穴作前后方向的拨动,以同样要求用左拇指指端拨动右内关穴。可改善心脏功能,掌对胸闷不适、透气不畅者有较好效果。(9)调气:两肘部、两手手指微屈,掌心向下,两上肢慢慢提起至与眉平,同时深吸气;两上肢慢慢放下至与脐平,同时深呼气。可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注意事项]保健按摩法在操作时,要求“意”(意识)、“气”(呼吸)、“行”(动作)结合,被推拿的部位要放松。如能配合以扩胸、伸臂、转腰、踢腿、跑步等肢体活动则更好。应根据体力及其反应调节按摩强度。[按语]保健按摩素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清代汪昂《勿药元诠》总结有“养生十六宜”:“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其中颇多保健按摩之法。保健按摩要经常使用,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所谓“手当千遍,功力乃行”。正如宋代苏东坡《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所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眼保健按摩疗法眼保健按摩疗法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病的一种自我按摩疗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等穴位的按摩,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眼肌疲劳等效应,以达到保护视力和预防的近视的目的。早在《庄子?外物》中就有按摩两眼角方法的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圣济总录》、元代忽思彗《饮膳正要》都介绍了“明目”的自我按摩方法。本世50纪年代后期,“眼保健操”在中、小学校中普遍推广,对保护视力和防治近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内容]眼保健按摩疗法中,目前普遍推广的眼保健操有两套,一套为4节,一套为5节。具体按摩方法如下:一、4节拍眼保健操第1节,揉上睛明(8×8拍):以两手拇指指端分别按揉眉头下眼眶上角处两侧上睛明穴,另4指散开如弓状支撑在前额上。按揉时按定上睛明穴做定点旋揉,不可触及眼球。第2节,挤捏睛明(8×8拍):以左手拇指与食指相合,挤捏两侧眼内角近鼻根处的睛明穴。第3节,揉四白(8×8拍):以两手食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四白穴,拇指端置于下颌角作支撑,另3指如握拳状。四白穴在眼眶正下方1寸,当眶下孔凹陷中。第4节,按太阳和轮刮眼眶(8×8拍):两手握如空拳状,以拇指指腹按住太阳穴,用屈曲的食指指节外侧面分别从眼内角沿眼眶上、下缘刮至眼角,注意不要碰及眼球。二、5节拍眼保健操第1节,挤捏睛明(8×4拍):按摩方法同前。第2节,按揉太阳和轮刮眼眶(8×4拍):按摩方法同前。第3节,揉四白(8×4拍):按摩方法同前。第4节,按揉风池(8×4拍):食指和中指并拢,按揉风池穴。风池穴在项后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处。第5节,干洗脸(8×4拍):双手以中指为先导,同时从鼻翼两旁开始,沿鼻梁两侧向上推抹,一直推至前额,然后向两侧分开,顺着两额转向太阳穴向下回到鼻翼两旁。再重复3遍。在做眼保健操前,先静坐闭目,放松全身肌肉,然后根据节拍(或音乐节拍)进行自我按摩。做眼保健操时,如能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其消除用眼疲劳和明目的效果更为显著。一般可在上午、下午用眼疲劳后各做1次,也可根据用眼或眼睛疲劳的程度随时按摩1-2遍。[临床应用]本疗法对近视眼病和视力减退、用眼疲劳有一定在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假性近视眼病、因工作性质而长时间用眼(如计算机操作人员、从事文字工作)者,以及看电视后眼睛感觉疲劳者的眼睛保健治疗。[注意事项]1、做眼保健操时,精神要集中,定穴要准确,手法要揉和,用力应适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2、当眼睛有炎症、颜面部有感染病灶时,应暂停眼保健操。3、平时应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如写字姿势,久视后要休息片刻,并经常远眺景物等等。[按语]眼保健按摩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并必须和阅读卫生结合起来,方可事半功倍。如用作治疗,可适当增加操作次数。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cs/4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