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人之三宝精气神
2017-3-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传统养生文化-养生篇
养生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理论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有寿。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培补精气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节欲保精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体健寿延。
人之三宝:精气神养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因此说,中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养生。《灵枢·本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人体血气精神的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可见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何谓精气神?精,物之精华。看看“精”字,左边是“米”字,右边上面是“生”字的简化,“生”字下面是“月”,“月”,古代通“肉”。“米肉生”为精,指的是食物的精华。养生的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米肉,一素一荤,荤素结合。良好的饮食在于均衡营养。我们现在常用的“膳”字,也是这个意思。“膳”字左边是“月(肉)”,右边有草,是素,说明饮食要荤素结合,以求均衡,为养生之首要。精,主要就是从良好的饮食中获取。古代“精”字中的“月”,又是“丹”字的变形,“丹”,寓意井中出丹,上面“生”字,表明良好的饮食是最好的灵丹妙药。气,甲骨文的“气”字,是三根长短不一的横线,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为什么是三横?三横象征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说:“三生万物。”天地万物,包括人,乃由气聚散化生。气于天地人之间流动沟通,具有催发天地万物生长的能量。对于人来说,气从何来?从饮食中来。看看“吃”字,为什么“吃”是口乞,正是“以吃补气”。饮食化精,“练精化气”。广义上可以说万物皆有气。具体说来有三种,也就是气的三种写法所表达的意义。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的生存也很重要,对于环境,我们常用“地气”、“清气”;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可以写作带“米”字的“气”,实际上就是养生学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道家谓之“气”。再看看“神”字。“神”字由“示”和“申”两字组成,“示”上两横,表示上面的天,其下“小”字,为日月星之象。“申”,是闪电的象形。古人认为闪电威力无边,神秘莫测,便对它顶礼膜拜,奉为神灵。闪电是古人敬奉的最原始的神灵之一,是上天的代表,万物的主宰。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神在人身上,表示人的最高主宰,这就是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我们常说“气质”、“神气”、“心气”、“正气”,可以说,神也是气的一种。中国养生学乃至中国哲学,往往是神物一元的,并不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神物”之间,由“气”来统一为一体。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
人之三宝:精.炁.神
---《黄帝内经》养生核心
人活一口氣“养生先养氣”《黄帝内经》:百病皆生于气。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的物质,健康长寿就是要养气。
“气的来源”(三个来源)
一:先天之气(也称元气):来源于父母遗传来;
二:后天之气:从吃的粮食,水谷精微等营养成分中产生的能量;
三:清气: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也属于后天之气。还有“浊气”,作用于人体就变成“邪气“,使人的健康受到侵害。“正气”能把“邪气”赶出去。
“气”的分类
一:元气:也叫真气,来源先天肾脏,肾脏藏元精,元精可以化成真气.道家称它为“先天之气”,体现先天原火的推动功能,写成“炁”,火在下面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明代大医家张景岳“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二:宗气:来源于后天呼吸之气,它是一种心肺之气。积于胸中心肺,流遍全身,膻中穴是“气海”的积聚宗气的地方。
三:营气:在血管当中,营养血液,化生血液之气。
四:卫气:流行于血脉之外的体表,是身体的一个守卫员,起到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五:脏腑之气:是五脏系统五种“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六:经络之气:经络就是“气“的通道,是”气“走的路线。例如说十二经络系统就要分出十二个”气“系统,每个系统又包括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脏腑,皮部,经筋,官窍和相对应的功能,还包括了各种所属病症等。
“气“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抗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和维持的。
一:推动作用:
人体血管里的血液流动是靠“气“来推动的。中医讲究气血津液: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推到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固摄作用:
“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例如”胃下垂“,就是脾气不足,它掉下来了。
三:温煦作用:
“气“维持并调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不至于停滞,停积。”气“走的地方是温暖的,没有”气“的地方是冰凉了。
四:防御作用:
“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既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还能与侵入的邪气作斗争,把邪气驱赶出去。这个”气“就叫卫气。
气虚气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1.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二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心气虚。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食疗预防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合理膳食:
1.甘平:黑木耳、白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黄豆、黑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等。
2.甘温
油菜、番瓜、龙眼、荔枝、樱桃、、牛肉、鸡肉、虾、黄鳝、淡菜、羊奶等。
3.甘凉
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瓢瓜、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莲雾、西红柿、甘蔗、香瓜等
补气食材
人参、粳米、牛肉、鸡肉、鲢鱼、鳜鱼、大枣、山药、紫河车、黄芪等
《寿亲养老书》养气七法:
“一者,少语言,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节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宋代养生大家陈直
(免责声明:本刊属网络引文记载,原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