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2020-8-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儿童青春期启动年龄不断提前,国内外性早熟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儿童性早熟已经成为儿童内分泌系统第二常见疾病。研究报道多种因素(遗传占50-80%、种族、代谢、环境因素等)和性早熟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性早熟可对儿童造成多种危害,如激素相关肿瘤、代谢综合征、骨骺早闭所致成年期的终身高受损、患儿及家长相关的社会或心理问题等。发病率约1/~1/,女孩是男孩的5~10倍。
孩子性早熟,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做?
需家长早发现,早治疗。女孩6岁前确诊并治疗的CPP病例效果最佳。医院诊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
儿童性早熟检查项目包括:内分泌基础性激素测定,肿瘤系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性腺彩超,骨龄,垂体核磁,肾上腺等其它内分泌器官影像学检查。
医院每周一至周五都有哈医大一院儿科专家坐诊,望广大群众莫失良机!
哈医大一院儿科专家预约-
关于儿童性早熟您需要了解的在这里??
1.什么是性早熟?
我国将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者女孩在10岁之前出现月经,定义为性早熟。
2.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的顺序?
乳房发育是女孩青春期开始的第一个体征,然后是阴毛、外生殖器发育,声调变高,骨盆进一步宽大,皮下脂肪增多,继而腋毛发育等。月经初潮是性功能发育的主要标志,平均年龄为12-14岁。从乳房增大到月经初潮平均历时2-2.5年。
男孩青春期出现的第一个最显著的第二性征变化是睾丸体积增大,随后是阴茎变长、增粗,阴毛最先出现,在阴毛生长2年后出现腋毛,然后是胡须,变声及出现喉结等。喉结的突出是男性特有的第二性征。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4-16岁,受心理、文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从睾丸增大到遗精出现平均历时3年。
女孩平均长高约25-27cm,男孩长高约28-30cm。
性发育延迟:女孩13岁,男孩14岁尚无第二性征。或者,开始有第二性征发育但发育缓慢或停滞,女孩从乳房开始发育经过5年还未月经初潮或男孩睾丸开始增大后5年不能发育成熟至成年男性水平。
3.家长如何辨别孩子是否早熟?(性早熟的表现)
女孩:乳房发育,乳头增大,乳晕增大,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大、小阴唇增大,色素沉着,阴道出现白色分泌物。
男孩:睾丸增大(≥4ml容积),阴囊皮肤皱褶增加,色素加深,阴茎增长增粗;阴毛、腋毛、胡须生长;声音变低沉。肌肉容量增加,皮下脂肪减少。
4.性早熟的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分为:中枢性性早熟(CPP)和外周性性早熟。
CPP:完全性或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激活,与正常青春发育成熟机制完全一致,并可有一定生育能力。主要包括: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男孩居多,占男孩性早熟的60%)和特发性性早熟(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因的,女孩居多,占女孩性早熟的80-90%)。
外周性:部分性或假性性早熟,是非受控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所致的性发育,各种原因引起体内性甾体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只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不具有完整的性发育程序性过程,性腺大小和促性腺激素均在青春前期水平。无生育能力。
5.哪些因素会引起性早熟?
CPP:(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下丘脑、垂体肿瘤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由外周性性早熟转化而来。
(3)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成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
(4)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性征发育呈自限性,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若发生于2岁以内女童,称为“小青春期”。
外周性:按第二性征特征分类:同性性早熟、异性性早熟。
见于遗传性卵巢功能异常、性腺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外源性摄入雌激素或雄激素等。
6.如何预防?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膳食模式是性早熟的危险因素,应教育儿童养成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同时可提高豆类和鱼类的摄入可有益于正常的生长发育。
(2)避免盲目进补:海参、蜂蜜、蜂王浆、蚕蛹等。
(3)远离含激素的化妆品及避孕药等。
(4)避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美国环境保护局将这类物质定义为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EDCs是一组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物质,广泛存在于纺织品、阻燃剂、塑料、香料、洗涤剂、油漆、化妆品、食品及其他产品中,包括个人护理用品、儿童玩具、食品和饮料罐的内部保护膜、医疗器械、清洁材料、润滑剂、杀虫剂、粘合剂、印刷油墨和油漆等。被人们广泛接触,与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异常有关。尽管目前有各种相关的研究,但人类不可能仅接触单一物质,对于具有相似作用机制的EDCs混合物的累加效应仍存在很大疑问。EDCs进入环境后,分布于大气、水和土壤中,被人类广泛接触。EDCs的环境迁移较复杂,可以在食物链中累积,人类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鱼、肉)接触它们。此外在含有此类物质的食品包装中,这些物质可能会从塑料制品中慢慢浸入食物、饮料中而被人体摄入体内
(5)避免接触性信息:电子产品,适合儿童的节目、游戏等。
(6)其他:避免光污染、分床睡等。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