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灸感染也能治病的方法

2017-3-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化脓灸,也称作为疤痕灸,属于中医艾灸疗法直接灸的一种。是以5mm左右的艾炷放置在体表某些穴位直接烧灼,达到像“感染”化脓样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故也被称为“养生灸”。化脓灸可用于哮喘、气管炎、痹证、慢性肠胃病、阳痿、遗精、早泄,痼寒顽症的治疗及体虚的调理。

因为化脓灸初次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的损伤,表皮会出现疤痕,很多人不愿接受这种治疗。这就导致“化脓灸”没有普及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很多患者不熟悉化脓灸的操作有关。

化脓灸的施灸部位一般是四肢、腹部、腰部。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皮肤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

具体操作: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选择适宜的体位和施灸的穴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放在施灸的穴位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直到病人喊痛的时候,即用手指按灭,同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揉穴位周围,可以减轻痛苦。第二壮不去艾灰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痛时即按灭。第三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迅速按灭;如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余壮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多大痛苦了,连灸多次,用不了多久就能产生一定的疗效,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或不化脓只要这样长期施灸,也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免灼烧之苦,现在一般都采用此法。

初灸时尚觉灼痛,以后一热即过,没有痛苦,反觉舒服。每次少灸几壮,只要长灸,照样有效。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复盖,等结痂后再灸。至于灸疮化脓,多属无菌性,勿须顾虑,这和一般疮疖或创伤性炎症不同,未见发生过什么问题。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就可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的脓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一般说灸疮化脓,是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在《针灸易学》中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意思是说施灸的部位像“感染”了一样,出现了化脓样的情况,反而治疗疾病的效果很好。其实这种现象叫做灸疮,是一种无菌性化脓状态,古代医家们认为必须发灸疮,只有灸疮起发,才能发挥其治愈疾病和保健养生的功效。如《小品方》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太平圣惠方》中云:“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顾虑重重,不敢施灸,或者担心灸出问题。通常灸疮不加治疗,约1个月左右就自然痊愈了。但化脓灸后要用敷料保护,以防继发感染和摩擦。根据笔者的经验,可在施灸化脓处每天拔罐一次,疗效更理想,直到结痂愈合。

但需注意的是此种灸法过敏、疤痕体质,以及人体的四肢关节部位、肌腱处,大血管附近、肚脐部位,孕妇及经期女性的小腹部及腰骶部禁灸。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采用的是“化脓灸”,也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一次约15分钟。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要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古人认为这样做的效果相当于每天进补一只老母鸡。

化脓灸,也称作为疤痕灸,属于中医针灸直接灸的一种。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化脓灸初次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的损伤,表皮会出现疤痕,很多人不愿接受这种治疗。而且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需要用20~30分钟的时间,而普通针灸只用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些是导致“化脓灸”没有普及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很多患者不熟悉化脓灸的操作有关。

《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

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

灸之生熟,即灸少灸多之意,也指牡数的多寡。其原则是依据体质、年龄、病情及灸穴的部位而决定。如《千金要方》所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耐倍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施老则认为。凡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在头面,四肢、胸部皮薄肌少处施灸,艾灶不宜大,不可多灸;腰背、腹部皮厚肉多处则艾炷宜大,宜多灸。每穴施灸,必灸透、透熟,方能奏效。化脓灸以扶正固本而祛邪为治疗目的,一般多选用躯干都的穴位,故应多灸、灸熟。施灸致熟的标准,除施灸至周围皮肤发红,局部形成黑痴,中间呈凹陷外,施老还要求黑痴边缘皮肤起皱纹,纹势有细小水泡且皮肤温滑,才说明已“火足气到”,为灸疮化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穴灸毕l小时内,不得饮水、进食,恐解火气和滞经气。

受治时间一般选择农历小暑至白露阶段。以三伏天最为适宜,故称“伏灸,时值伏天,天热时灸,阳气升腾,腠理开泄,易引邪外出,疗效显著。

灸疮必发

施灸后化脓,形成灸疮,而其化脓的过程,实为化脓灸法的重要治疗过程。历代医家都认为这是取效之关键。芷如《明堂灸经》指出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即愈。故施灸结果,即进入“发灸”期(灸疮化脓期),一般在施灸后的20天左右,为促进灸疮之透发,除要求患者充分安静休息外,提倡多服发食以辅助化脓。

如为发灸,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姑、鞭笋等作汤,宜自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腻之品及酸、辣、腥臭等刺激食物。要勤换膏药。

化脓初期可2—3天调换一次,视脓液增多而增加更换次数。发食服至黑痂脱落为止。灸疮面发至黑痂一倍大小为宜,引发太过,易伤元气。

脓黄白稠浓、润泽明净而量多,为气血充足之象,疗效满意。清稀色白而量少,则为气血亏虚.宜增加调养。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因此想知道年三伏天灸时间,得先了解一下年三伏天时间。

  年的三伏天灸时间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因此可以推算出年三伏天灸时间如下:

  年三伏天灸时间

  年7月17日~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

  年7月27日~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

  年8月16日~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

  三伏天灸

  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医院,一生只做一件事,肥胖(高体重)与五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缔造健康生活方式!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zd/4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