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常用的16个特效穴,带图解,简单易懂

2022-5-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轻度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zlff/

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属于自然养生疗法,可以温经通络,益气祛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强免疫力,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艾灸。日常在家里施灸,有哪些穴位是比较常用的呢?取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先说下取穴:

对于刚艾灸的朋友来说,找穴位是个难题,其实艾灸作用的是一个以穴位为中心的区域,所以做不到与描述的穴位分毫不差也没关系,自己在家做保健灸完全可以。

取穴用的寸指的是同身寸,以被灸者自己的手为标准。

中指同身寸:是以被灸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被灸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是令被灸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常灸以下各穴,每次取2~4个,每个穴位15分钟左右,每周灸2~3次,可以增强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帮助我们远离亚健康!

1.大椎穴:消退感冒发热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大椎穴为人体诸阳经交会之所,振奋全身阳气,调节全身气血,有强壮、补虚、培元的作用,还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流感。

2.风门穴:宣通肺气,疏散风邪

位置: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该穴为风邪入侵的门户,有宣肃肺气、益气固表的作用,调理感冒、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椎病、胸背痛、肩膀酸痛等病证。

3.身柱穴:调节气血,补虚培元

位置: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增强智力、防病强身的作用,对于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病症有缓解作用。

4.脾俞穴:益气健脾,促进营养吸收

位置: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促进消化吸收,治疗脾胃虚弱,慢性消化不良,胃痛,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均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5.肾俞穴:滋阴补肾

位置: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艾灸肾俞能益肾固精,为治疗肾虚证的要穴,调理肾炎、肾绞痛、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6.命门穴:强肾壮阳,提高免疫力

位置: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既能滋阴,又能补阳,改善腰膝酸软,浮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等,还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7.中脘穴: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位置: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6横指宽)处

作用:“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胃寒导致的胃痛、胃胀、腹泻、消化不良、反酸、打嗝、呃逆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8.神阙穴:调气血和阴阳

位置:位于脐正中处

作用:可以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祛风除湿、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治疗身体寒证,对于胃肠虚寒、消化功能弱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不宜用大火猛灸,适于小火温补!

9.气海穴:调理冲任,益气补肾

位置: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处

作用:“气海一穴暖全身”,能祛除寒凉,排出体内湿气,促进血液的循环,使气血运转正常,化瘀止痛。还能改善睡眠,强化消化功能。

10.关元穴:治疗虚损,强壮身体

位置: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处

作用:培元固本,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使人体的各个功能保持协调。调节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改善男性的腰酸背痛等,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保持肠道通畅,治疗大小便失禁,便秘,尿频,便血等。

11.内关穴:宽胸理气

位置:手臂的内侧,在腕横纹上2寸(先攥拳头,内关穴在两根筋中间)

作用:调理胃、心、胸的问题,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失眠、癫痫、上肢痹痛等症有效。还能调节心律,调节心情。

12.足三里穴:温经散寒,保健防病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作用:“长寿穴”,全身的强壮要穴、急救要穴和肚腹疾病的常用穴。脾胃功能失常、气血不足可灸此穴。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对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呼吸和消化系统均有良性调整作用。

13.阳陵泉穴:调血通络,行气解郁

位置:位于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阳陵泉又称为“筋会”,一切筋的毛病(如肩周炎、落枕、膝关节炎、腰扭伤等)都可灸此穴,还可以降血压,可以改善肝功能。

14.三阴交穴:赶走妇科疾病

位置: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作用:治疗妇科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以及男子不育、遗精、阳痿的要穴,治疗消化系统疾患的常用穴,也能治疗失眠。

15.太冲穴:防止血压升高

位置:位于足背侧,在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作用:对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防治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还能补气血,改善有气无力的症状。

16.涌泉穴:改善睡眠,延年益寿

位置: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左右足底各有一穴

作用:消淤散寒、补肾壮阳、养心安神,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促进睡眠,益寿延年。促进身体代谢循环,缓解头晕头痛、咽喉肿痛以及小便不利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最常用的艾灸穴位,以及它们所调理的病症。了解以上基本的穴位,完全就可以在家里自己艾灸了。后期在艾灸实践中多加总结,你就会运用的更得心应手~

想学习更多艾灸养生知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zd/13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