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鉴旨佛道品第八
2023-3-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第八品《佛道品》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菩萨如何行于佛道。维摩诘居士的讲解会颠覆我们新学修行时对佛道的理解,这一段也是佛与菩萨乘的差异;2、什么是如来种。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一段讲的佛道,可以跟《弟子品》中须菩提和维摩诘居士的那一段对话结合起来看。这一段讲得更究竟。第七品讲了菩萨应如何观于众生和行慈,这一品讲菩萨如何上升入于佛道及佛道种子在哪里,两品的逻辑关系很清晰,也就是菩萨乘的两端,我们讲的佛经的“经”也叫“契经”,什么意思?就是上契于无等的佛法,下契合众生的根性,菩萨既要自身勤勉精进,也要面对众生知时知量。我在注解《维摩诘经》的开篇也讲了,整部经就是站在二乘果位来阐述大乘,同时也是站在具有相当修行阶位的菩萨角度来开阐大乘佛果位。对于初修的同学而言,可能会与自己当下构建的佛法框架起严重冲突,但,这些确实就是佛“境界”。不着急,我们慢慢学、慢慢品、慢慢修行。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一切都来得及,只要我们生命取向是高尚的,所有的顺境和逆境,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里的“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是一个引子,下面一段就是具体的解释。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云何菩萨行于非道?”凡夫和新学菩萨一般理解的佛道大都是这么几个词:普度众生、庄严肃穆、悲悯慈祥、不畏险难、大勇猛大势力等等。这些,都没错。但,只看到了一面。我们以道谛的八正道来修行佛法,但佛如果只能行于八正道,那么就太狭隘了,依然是有封有疆。佛是无缚无解的,即不依任何一法,也可以起任何法,均不坏心亦不坏法。这里的任何法就包括了一切外道法。“是法平等”如果仅是佛经卷内的法法平等,那么,我们证到的这个果位就不是统摄一切世间宇宙、有情无情的终极真理。
要解释下面这一大堆排比句,在《集注》中鸠摩罗什法师和弟子僧肇已经画龙点睛了,注解得实在太精彩,我就直接引用过来:
鸠摩罗什注:“非道有三种:一者恶趣果报,二者恶趣行业,三者世俗善业及善业果报也。凡非其本实而处之,皆名非道。处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则斯通达矣。”
僧肇注:“夫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则爱恶并起,垢累兹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通达无碍,平等佛道也。”
这几段讲的中心意思就是:证得果位究竟解脱的人,并非一定要穿僧袍、剃发、端走正坐、更不需要什么排场、信众簇拥和鲜花水果。而是可以任意的游戏三界,随类受化,不再受任何条款和规矩的束缚,可以示现一切喜怒哀乐及外道法,不拘泥于佛法、佛律而处处度化众生,如有必要,亦可示现魔障和贪嗔痴法,外似住相,实则内心常在安住。这类群体很小,在高僧证果人中有之,在信众证果人中亦有之。但,世人确实很难加以分辨,大家更容易接受有一定自律、仪轨、慈祥、和颜悦色的“传统”形象。当然,这类证果人群的手段更加的灵活多样,自身的示现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果是从宗门的传承考虑,当然还是如同德山、虚云、六祖等传统标准行轨更加有影响力和信服力,但这类群体的存在,才是以自身的彻底解脱告诉世人这个究竟真理的外化形态。证果之后,不是增加行为准则和条款,而是心灵深处彻彻底底的洒脱自在,任运随心、游戏人间。
当然,我讲这段话不是鼓励大家这样做,这是学不到的。没有究竟的证悟解脱,就按照这几段去做,只会让自己住相更深,菩提心更弱,离道更远。济公(法号:道济,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有句话很好,很多人都只听闻了前两句,全诗是这样的:“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堕魔道。”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五无间业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菩萨为度化世人而示行五无间业,内心没有烦恼和嗔恨。僧肇注:“菩萨示行五逆而无恼恚,是由不以逆为逆,故能同逆耳。若以逆为逆者,孰敢同之?”大家都知道丹霞烧佛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丹霞禅师烧了佛像取暖,而阻止他的寺庙和尚却一夜之间眉发全白了,大家想想是为什么?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这几句就是讲菩萨行于三恶道,而没有罪垢和无明并且俱足功德,因为已经证到了法身实相,三恶道的众生也是这个法身,但被贪嗔痴所覆盖和牵引,以幻象为实在,因此痛苦不堪。“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欲界是个五浊恶世,诸受是苦,诸行无常,修行到一定程度,现世可以通过禅定达至色界和无色界,身体寂灭后可以往生色界和无色界天。这是对修行的肯定,但菩萨处于色、无色界道而不自以为优越,这里的胜是优越、胜过的意思。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
:这一段讲的就是菩萨为教化方便,示现种种凡夫之行。这几句就是字面意思,我就不逐句讲解了。举两个近代的现实例子,一个是欧阳竟无居士(也是得证了果位究竟解脱,师从的杨仁山居士是近代大善知识,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脉一支也是源流于杨仁山居士,金陵刻经处也是居士创建,出的都是精品,特别是佛刻印刷像非常精美,大家可以去电商平台购买其线装版的经律论)欧阳竟无这家伙是处处示现傲慢的,太虚大师要见他都很难,并且,任何人去见他都必须先向他磕头,不然就各种不理和给脾气看。但是!一旦你开始下跪,他扑通一下马上先跪地上,你比还快,比你还谦逊。另一个是我老家东山寺的疯师爷,南怀瑾定的已经得证罗汉果位,疯师爷一生邋邋遢遢,从不洗澡,经常睡在茅厕石板上,床和被褥都邋遢肮脏,南师去拜见他,他硬是要求南师钻进他的被子里见面,南老头伸进去后才发现,并没有任何的异味,不仅如此,被子里还有芳香(见《南怀瑾选集》)。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这一段就是字面意思。因此,这类人群普通人是很难看出来的,甚至会以极负面的标签给贴额头上。不过也有很多细微处可以窥见,比如:眉宇间的绝对静气,整个身心的超然洒脱,发自内心深处的庄严,情绪可以随时随地秒级切换而无余留挂碍。证悟的人都喜欢“演戏”,但我举的这几点,是装不出来也掩饰不住的。当然,大家也可以对照《维摩诘经》这一品的句子去留心观察。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这里的他教是指外道教法,虽然示现入魔,但心恒清净,不会以外道心外求法的理论来误导众生。逆向教化主要针对刚强难化以及恶念集心之人,我们平常不容易见到。禅宗倒是很多逆向教化,不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破对方的执取和见地,要么就是为了让对方起疑情,通过逆向的语言和手段暂时的调动一下情绪和意识有时是必不可少的,用得好也会立竿见影。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一切佛法其实都是声闻法,依佛的经义教化而修行就是声闻弟子,那么这个“未闻法”很多时候就是破除对方执取于经文文字义的教化方法,因此有多少声闻法就有更多的未闻法,佛和大菩萨的方便教化手段是无量的,也没有限定的界域,也没有定法,十地之上即可说法如云,是说法如云,而不是说法如《三藏》,还拘泥在《三藏十二部》中讲法,那么就还未到十地菩萨阶位。“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辟支佛是缘觉乘,因因缘而证道,也是究竟解脱位,但无法度化众生,也是个自了汉。菩萨于缘觉乘中,成就大悲心和一切智,使其可以方便教化众生。后面三句就是字面意思。“宝手”就是手中能出资财宝藏。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那罗延”是指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金刚力士。“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这句在《问疾品》中已经阐述详尽了。“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资生就是谋生或者谋生的职业和手段,大菩萨入世度人也需要先保障肉体和时间,转世之后,也需要经历入胎、出胎、成长、学习、入迷再破迷获得证悟这个过程,因此,必要的生活保障以及时间精力保障就需要一系列的资生手段,当然了,出生不久就是孤儿被寺庙领养,然后勤习精进获得证悟这一类不算。绝大部分情况都是成长于各种阶层的家庭,要么看到了众生的苦难和无常,要么自己经历了苦难和无常再发起出离心,证到果位后再济度众生。后面一句就是字面意思。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津河可度处名正济,险难处名邪济。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这里是指示现入于邪法,而以正法来济度已被邪法所蒙蔽的众生,先和光同尘,然后拨云见日,否则很可能连让人听你讲话的机会都没有,更何谈教化了。“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遍入诸道就是遍入异道,断其因缘就是断其邪法因缘种子。“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大菩萨时时生死时时涅槃,三界就是出三界,即此处时亦离此处。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如果是我的话,只会反问一句:“何等不是如来种?”如来种就是成就如来的因缘种子。不入迷就很难破迷,没有无明也就没有明,没有恶也就没有善,因此一切凡夫心和心法都是如来种。后面几句我就不一一解释了,“有身”这里指代身见。“四颠倒”就是执无常为常,执无我为我,执空为有,执苦为乐。“五盖”就是名利财食睡,“大五盖”则是贪嗔痴慢疑。“六入”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六入。“七识”这里指代“我执”。“八邪法”就是八邪道之法,八正道的反面就是八邪道。“九恼”又作佛九恼、九厄、九难。指佛因过去世之业障,而于成道后所受因果报应之九种灾难,具体如下(摘自百度,有出入的以末后的原经文为准):
(一)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之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应。(二)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谤’之报应。(三)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四)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槃头王供养,遂发恶言,并教其五百童子骂彼等须食马麦,故佛及五百罗汉于毗兰邑时受‘食马麦九十日’之报应。(五)昔时释种族捕杀池中之鱼,佛为一童子,曾以杖打鱼头,故受‘琉璃王杀释种’之报应,且于其时,佛感头痛。(六)乞食空钵,佛曾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返。(七)佛昔为一比丘,因妒无胜比丘受善幻妇之供养,遂谤无胜与善幻通,由此佛说法时受‘旃荼女系盂于腹毁谤诬赖’之报应。(八)佛昔为须摩提,因不欲与其异母弟分财产,遂于高崖推落其弟,投石击杀,故遭‘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之报应。(九)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冻寒不堪,曾索三衣御寒。[大智度论卷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三]
“十不善道”就是十恶道,也即是十善道的反面。“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这句话,基本上就把凡夫的心心数法全部概括完了。
:“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从罗汉至佛就是无为法界,也都是正位,见无为即是刚入正位,证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去除,此时很难再发大乘之心,因为自己已经解脱无碍了。譬如莲花只能生于淤泥卑湿之地。在烦恼之中,众生才有出离心,如果出生在无病无恼的北俱芦洲或者上层天界则不会有人想去吃苦修行的,内心也就很难升起佛法。又如同种子需要种在泥土粪壤之中,洁净的虚空是不可能开花结果的。众生没有烦恼和我见则不生佛法,而哪怕烦恼已经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恰好也是出离心最强的时候,能发大乘之心。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这句话就是字面意思,但算是本经中的名句,大家尽量熟悉或背诵下来。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尘劳之畴、为如来种。”尘劳之畴就是尘劳之侣,这句就是尘劳为如来种的意思。后面几句的义译是:我们这些得证罗汉果位的声闻乘佛弟子,已身心安住,不能再生发无上修道之心,而犯五无间重罪的人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譬如五根败坏的人,对于五欲就不能再得利益。我们这些声闻乘已断除所有烦恼(结使就是烦恼)的弟子,对于佛法也不能再得利益,因为没有强烈的精进修行志愿。所以,文殊菩萨,凡夫对于佛法有时志求有时糊涂不理,而我们烦恼解脱不复志求,还不及凡夫。他们能起无上的修道之心,不断佛法僧三宝,而我们终生听闻佛法、十力、四无所谓等,却不能再发无上道意。
僧肇注:“二乘既见无为,安住正位,虚心静漠,宴寂恬怡,既无生死之畏,而有无为之乐,澹泊自足,无希无求,孰肯蔽蔽以大乘为心乎?凡夫沈沦五趣,为烦恼所蔽,进无无为之欢,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胜是慕,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上,树根生死,而敷正觉之华。”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这个问题,就是问佛法是什么的一系列譬喻,详细的我们在下面偈语中来讲。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菩萨以智慧为母,方便为父,因为智慧是内照,偏母义,方便为外济权用,偏父义。“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一切善知识都离不开智慧和方便,比如我们离开父母任意一个,就不能出生和成长。“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已得佛法生大欢喜,如同夫妻之乐、妻色之悦。慈悲之情,如女人性,因此以慈悲为女。善心诚实则有贞直之性,如同男子,然而这些对于果位菩萨,毕竟都是空寂之相空寂之法,已然舍离。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众尘劳就是尘劳众生之意,尘劳众生,随意所转,无非弟子。“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道品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善知识,依此善知识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诸度法就是菩萨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菩萨以六度为伴侣,四摄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以四摄法为伎女,这个伎女不是现今的妓女,而是指歌舞伎。“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菩萨咏诵佛法,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总持就是总一切法,也就是第一义,总持就是园苑。无漏法就是大乘佛法,佛法就是漏尽法,因此是园中的树林。觉就是七觉支,七觉以开悟为道,无染无无明为净,如同净妙华。解脱就是般若智慧的果实。“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八解就是八解脱道,如同洗尽尘垢的浴池。定水湛然满,我们讲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就是般若解脱智慧的胜因,定水湛然满则解脱有期。布以七净华,华就是花,七净是指: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知见净、断知见净(涅槃净)。浴此无垢人,无垢人就是解脱菩萨。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这一句南师解释得很好,南师已往生净土,那我就不打招呼直接借用了:“修行的人以五神通为交通工具,为什么只说五神通?因为第六通是漏尽通,就不动了。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为车,大乘在梵文作摩诃衍,就是大车之义,是形容用语。驾车的车夫在古代称调御士,是调服驾驭车马,现在叫驾驶员。”
调御以一心,这个一心就是菩提心正觉心,八正路就是八正道。“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惭愧之上服,惭愧可以忏悔消除诸恶障,因此是法身的上衣。深心为华鬘,有深心则力行不怠,如同法身的华发。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七财宝是指:信、戒、闻、舍、慧、惭和愧,在家能舍财,出家能舍五欲和烦恼。教授是指教育传授众生,以滋息,是指教育传授众生可以不断的增长和滋养我们的菩提心。如所说修行就是如说奉行、依教奉行,也就是心行合一,闻得即马上依法实践和体证,以此回向佛道即得大利。“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以四禅定为床座,安住身心,这样修净命就会有所成就。多闻增长般若智慧,因此以多闻无上佛法为自身觉悟的音律。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甘露法之食,佛法以涅槃为甘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解脱味为浆,贪爱断则解脱烦恼束缚,解脱止爱渴,因此譬喻为浆。净心以澡浴,就是以澡浴来净除心垢。戒品为涂香,就是以戒律和戒行为涂身之香。“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摧灭烦恼贼,阿罗汉在秦时的义译就是杀烦恼贼,勇健则能降服四魔,四魔降服则烦恼永断,因此需要无上的勇健之心即大勇猛心方可克服修行途中的险难以成无上佛道,以降服诸魔的胜幡来建立自己的成佛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菩萨证得无生灭,但为众生示现教化而化生。后面几句就是字面意思。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佛不仅要度化善人也要度化恶人,跟恶人讲善法很多时候是几乎没用的,要度化必要时就要示现魔行。禅宗有一句话: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正,邪人用善法,善法也邪。“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菩萨示现老、病和死,很多时候都是为向众生阐述无常和苦,以己身来反面教化。“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就是让众生明白我们的身体、五蕴以及世间所有的法相皆如梦幻泡影,方生方灭,明了这一点,自心就不再住相,通达无碍。“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我们的娑婆世界(地球)和整个宇宙(华藏世界)在劫尽之日终会烧尽,洞然这里作洞燃,指火熊熊燃烧。后面几句就是字面意思。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禁咒术是指禁术和咒术,在密宗和道家比较多,很多邪道甚至以禁咒术来蛊惑人心。菩萨学习各种工巧伎艺都是为了先以同习相感,然后度化群生。后面一句的意思也一样,于外道就示现外道法,世间就示现世间法,随其出家,再解其惑,匡扶正道。后面几句就是字面意思。“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一切佛法就是对治众生烦恼、无明、贪嗔痴的药,没有病就不需药,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药,《大涅槃经》:“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心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这句是讲遇到大的战争,菩萨以神力化现于双方交战之间,降伏使交战双方和解。“辄往到于彼”就是:总是到于彼处。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畜生相食啖”就是畜生间相互残杀以之为食物,其实人性中就有畜生性,也有恶鬼性和地狱性,痴愚重就是畜生种姓,贪婪重就是恶鬼种姓,嗔恨心重就是地狱种姓,依此种姓的业力强弱而决定未来的往生所趣。因此,往生到哪里,不是我们临终时才知晓,而是在世间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即是“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因此,贪嗔痴三毒,兹事体大,不得不重视。“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就是菩萨现身于畜生道,令其修善得福德利益。“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是指菩萨有时示现受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有时又示现禅定的寂灭安住。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受欲,复现行禅,莫测其变,致使魔也溃败恼乱无可奈何,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这一句也是维摩诘居士的名句。在欲望交织的世界和社会环境中,还能时时安定住身心是稀有难得的,如同火中生莲。我们一说到修行,要么想到清净的寺庙,要么想到类似终南山一样的避尘隔世之处。但,实际情况是在烦恼痛苦大海中的修行才更加的坚固和成就,并且,火中生莲终不坏。本从火中修成,也就不会再怕世俗爱欲之火的劫烧。而有太多的修行人,在清净的地方就能禅定,一旦处于喧闹甚至己身深度入世后就再难以定住自己的身心。火中生莲才能做到“定不在境”,行住坐卧都在定境,否则就是依境才能起定。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这一句话也是佛教经典名句,菩萨要成就众生,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比如,为什么后世的寺庙修建得越来越宏伟高大?佛菩萨只在佛殿里面么?怎可能!但,这样做了,至少让众生踏进殿门那一刻可以升起敬仰、庄重、忏悔之心,这也属于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当然,末法时代这句话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例子太多,我就不举了。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邑中主”就是行政领袖,“商人导”就是商界精英。“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对于憍慢的人,一味的谦卑是没用的,只有以力强之方可折服,消除其贡高我慢之心。“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对于恐惧情绪中的众生,先施以无畏布施,后令发大乘修道之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五通仙人”就是具备五种神通的仙人,神通从禅定中获得,要修行具备甚深禅定的功力,就需要远离淫欲。对于男性,一般而言,坚持十五天不行房事也不遗精和漏精,看见美女就很难再起性欲,性欲不起精液不漏,则精神就会逐渐开始清朗,欲望大幅减轻,则更有利于止心禅定。“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见到需要帮助伺供的人,现身作为其服侍者,先悦其意,再令发道心。“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因此,菩萨道的法门是没有限量的,菩萨所行都为对治不同根性的众生,因此是无有涯际的。菩萨方便和智慧俱足,而度脱无量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这几句就是字面意思。“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就是除了品行不正、痴愚和智慧没有开化的人。
《维摩诘经鉴旨》-佛道品第八终。
---*---*---*---*---*---*---*---*---
附录: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心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
过往相关文章列表:
※我们是不是把人生弄颠倒了?
※事业的成功,为什么让我们更加孤独?
※我们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什么才是一个人的“见地”和“境界”?
※《安心》-心无所住,则时时安住于当下
※《自由》
※《超越孤独》
※《再谈烦恼》
※《杞人忧心》: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症等朋友进。
※《财富和权力》
※《唯心和唯物》
※《大话西游》:“那个人,他好像条狗啊!”
※《心灯》
※《心灯·续》
※关于证悟。
※《真实的乔达摩王子》-世尊证悟历程详解
※《梵·道·如来:没有维度的终极真理》
※《心·相篇》无禅夜话第三期语音整理
※《根性与摄受》无禅夜话第四期语音整理
※《无常之苦》-无禅夜话第六期语音整理
※《破假名》-人类文字和逻辑的周界
※《禅宗证悟导论》-时节因缘
※《关于知识和见地的甄别与修持》
※《因.果》:我们如何去超越因果?
※《当下的修行》
※《有为和无为》
※《实无众生可度》
※《佛陀-其实和我们一样》
※《烧香、念佛、持戒与核心佛法的关系》-(上)
※《烧香、念佛、持戒与核心佛法的关系》-(中)
※《烧香、念佛、持戒与核心佛法的关系》-(下)
※什么是大乘和小乘?
※什么才是佛法所讲的“空”?
※《佛教基础名词术语汇编》
※被所知障
※大乘之空
※证道是可以判断的(上)
※证道是可以判断的(中)
※证道是可以勘验的(下)
※从杯弓蛇影谈谈佛法(上)
※从杯弓蛇影来谈谈佛法(下)
※德山宣鉴:你点的是哪一个心?
※赵州禅师:狗子到底有无佛性?
※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船子德诚:“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香严智闲:“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
※临济之“无位真人是个什么干屎橛”
※真诚的学者宣鉴禅师--再谈德山点心
※刚出窟的狮子儿——德山与沩山的斗法
※百丈野狐案落于因果相就是昧因果
※《圆觉经要旨疏钞·一》文殊师利菩萨章·普贤菩萨章
※《圆觉经要旨疏钞·二》普眼菩萨章·金刚藏菩萨章
※《圆觉经要旨疏钞·三》弥勒菩萨章·清净慧菩萨章
※《圆觉经要旨疏钞·四》威德自在菩萨章·辩音菩萨章
※《圆觉经要旨疏钞·五》净诸业障菩萨章·普觉菩萨章
※《圆觉经要旨疏钞·六》圆觉菩萨章·贤善首菩萨章
※《维摩诘经鉴旨》-佛国品第一
※《维摩诘经鉴旨》-方便品第二
※《维摩诘经鉴旨》-弟子品第三
※《维摩诘经鉴旨》-菩萨品第四
※《维摩诘经鉴旨》-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维摩诘经鉴旨》-不思议品第六
※《维摩诘经鉴旨》-观众生品第七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提点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百话翻译
※《道德经》中的佛法1-浅论统一的宗教
※《道德经》中的佛法-“道法自然”,原来如此。
※《道德经》中的佛法-从“无身即无患”谈去我执。
※《道德经》中的佛法-谈一谈“心量”问题
※《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众说维摩诘文殊妄问居士反答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外星文明,我们真的触不可及?未必。
※几首打油诗
※《无禅法苑》的发心及阅读指南
作者:菩提树成都。
原创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