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问诊二
2022-3-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执医整理的知识点,必须学习
1.嗜睡的病机是
A.痰火扰神
B.痰湿困脾
C.心肾阳虚
D.心肾不交
2.痰湿困脾所致嗜睡的特点是
A.精神疲惫,似睡非睡
B.饭后嗜睡,神疲倦怠
C.昏睡伴有鼾声、痰鸣
D.困倦嗜睡,头脑昏沉
3.肝阳上亢所致头晕多表现为
A.头晕头痛,痛有定处
B.头晕胀痛,头重脚轻
C.头晕面白,神疲体倦
D.头晕且重,如物裹缠
4.痰湿内阻所致头晕多表现为
A.头晕头痛,痛有定处
B.头晕胀痛,头重脚轻
C.头晕面白,神疲体倦
D.头晕且重,如物裹缠
答案与解析
1.BC答案解析:嗜睡是指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其基本病机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故心肾阳虚(C对),阴寒内盛,以及痰湿困脾(B对),清阳不升,均可致嗜睡。痰火扰神,会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则失眠(A错)。心肾不交即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主藏神,肾主蛰守位,心肾不交,肾阴不养,心火妄动,扰乱心神,故多表现为失眠(D错)。2.D答案解析:脾主升清,痰湿困脾,清阳不升,头失所养则致困倦嗜睡,头脑昏沉(D对)。精神疲惫,似睡非睡,多因心阳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机体功能衰减所致,属心肾阳衰证(A错)。饭后嗜睡,神疲倦怠,多因脾胃气虚,运化力弱,清阳不升,头失所养所致,属脾气虚弱证(B错)。昏睡伴有鼾声、痰鸣,多因痰热之邪内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所致(C错)。3.B答案解析:肝阳上亢证是由肝肾阴亏于下,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致。肝阳亢扰于上,气血上冲,可致头晕胀痛;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逆于上,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B对)。头痛、痛有定处,是由气血瘀滞所致(A错)。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是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所致(C错)。头晕且重,如物裹缠,是由性重浊之湿邪所致(D错)。4.D答案解析:湿性重浊,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故可致头晕而重,如物裹缠(D对)。头晕头痛,痛有定处,为气血瘀滞所致(A错)。头晕胀痛多由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B错)。头晕面白,神疲体倦,为气血亏虚所致(C错)。问头身胸腹
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要点一头晕头晕是指病人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多因肝阳上亢。(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者,多因气血亏虚。
(4)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
(6)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络。
要点二胸闷胸闷是指患者自觉胸部痞塞满闷的症状。胸闷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肺失宣降,肺气壅滞有关。
(1)胸闷,心悸气短者,多属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
(2)胸闷,咳喘痰多者,多属痰饮停肺。
(3)胸闷,壮热,鼻翼扇动者,多因热邪或痰热壅肺。
(4)胸闷气喘,畏寒肢冷者,多因寒邪客肺。
(5)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者,多因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
要点三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惊悸,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怔忡,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称为怔忡。
(1)突受惊吓,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气虚。
(1)心神不安,惊惕不宁,胆怯烦躁、失眠眩晕、呕恶为胆郁痰扰。
(2)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为心气虚。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为心阳虚。
(3)心悸,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心血不足。
(4)心悸,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
(5)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为心脉痹阻。
(6)心悸,气短,咳喘痰鸣,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肾虚水泛。
(7)心悸,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
要点四脘痞脘痞指病人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是脾胃病变的表现。
(1)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食积胃脘。
(2)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气虚。
(3)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者,多为胃阴亏虚。
(4)脘痞,纳呆呕恶,苔腻者,多为湿邪困脾。
(5)脘痞,胃脘有振水声者,为饮邪停胃。
要点五腹胀腹胀指病人自觉腹部胀满不舒,如物支撑。多因脾、胃肠、肝肾等病变,导致气机不畅所致。腹胀有虚实之分。
(1)腹部时胀时减而喜按者,多属虚证,因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所致。
(2)持续胀满不减而拒按者,多属实证,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气机阻塞所致。
(3)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者,称为鼓胀。多因酒食不节、情志内伤或房劳太过,致使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水等邪结聚于腹内而成。
问耳目
要点一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耳聋是指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基本相同。
(一)实证耳鸣
实证耳鸣、耳聋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所致。
(二)虚证耳鸣
虚证耳鸣、耳聋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可因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等引起。
问睡眠
要点一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失眠是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病症,常伴有多梦。又称“不寐”或“不得眠”。临床常见有四种类型:
(1)不易入睡
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者,多见于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
睡后易醒,不易再睡者,兼心悸、便溏,多见于心脾两虚。
(3)睡眠时时惊醒
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者,多见于胆郁痰扰。
(4)夜卧不安
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者,多为食滞内停。
要点二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嗜睡指患者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嗜睡常因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导致。
(1)困倦嗜睡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者,乃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2)饭后嗜睡
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多由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所致。
(3)病后嗜睡
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是正气未复的表现。
(4)疲惫嗜睡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神失温养所致。
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一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询问病人口渴与饮水的情况,口渴饮水的多少直接反映体内津伤的程度。
(一)口渴多饮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指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
(1)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者,多因燥邪伤津。
(2)口干微渴,兼发热者,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
(3)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属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多见于里实热证。
(4)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5)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属阴虚证。
(二)渴不多饮
(1)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2)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3)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多为痰饮内停。
(4)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要点二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询问病人的食欲和食量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和估计预后的好坏。
(一)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思进食的症状。
(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3)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噯腐食臭者,多属食滞胃脘。
(二)厌食
厌食指患者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的症状。
(1)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2)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妇女在妊娠早期,若有择食或厌食反应,多为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所致,属生理现象。严重者,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食人即吐,则属病态,称为妊娠恶阻。
(三)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指患者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1)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四)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指病人虽然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五)除中
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要点三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口味异常是指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询问病人口味的异常变化,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疾病。
(一)口淡
口淡是指病人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虚弱证。
(二)口甜
口甜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三)口黏腻
口黏腻是指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四)口酸
口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五)口涩
口涩是指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六)口苦
口苦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七)口咸
口咸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