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吃鹿茸效果更好6种人最适合吃

2018-1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鹿茸是一种大滋补的中药材,它能益气补血、提高身体免疫力,关于鹿茸的吃法也有很多,那么,怎么吃鹿茸效果最好呢?

鹿茸片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赢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带下,是一种名贵的养生珍品。鹿茸片怎么吃最好?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鹿茸片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梅花鹿茸片怎么吃鹿茸片的功效与作用

鹿茸片的功效与作用

温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

梅花鹿茸片怎么吃

梅花鹿茸即梅花鹿的幼角,以其补精髓,助肾阳,强筋健骨的功效而著称。一般用于肾虚、阳痿、遗精等男性疾病。并且除了壮阳之效外,鹿茸对于人强壮身体、抵抗衰老有着奇特的作用,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为自然界养生的又一珍宝。

[性味]甘咸、温。

[功用]补精髓,助肾阳,强筋健骨。

[主治]肾虚、头晕、耳聋、目暗、阳痿、遗精、腰膝痿弱、虚寒带下及久病虚损等症。

[用量]1g~5g。

[禁忌]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或伤阴动血。阴虚阳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强壮药。鹿茸含有比人参更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免疫促进剂的作用。它能增加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调节体内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发生和促进创伤愈合、病体康复,从而起到强壮身体、抵抗衰老的作用。

作用:生精补髓;益血壮阳;固腰利、肾、能引、一切虚损。

用法:同禽类肉烹煮;酒泡制或水泡制每次2克左右。

鹿茸为梅花鹿或牡鹿还没有骨化的幼角,有补气益血,消除疲劳,延年抗老之效,且通治诸虚,适用于体质虚弱、未老先衰及一切气血精液不足者,对肾虚的人尤其有效。据说,鹿茸含有25种氨基酸,多种维他命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造血功能。但是,中医认为鹿茸是大热补品,适合体质虚寒(表现为畏寒、手足发凉、胃脘冷痛等症状)的人服用。

鹿茸怎么吃效果最好?

1、鹿茸泡酒

药酒是中国的一大传统,将药物泡进白酒中,药物的精华渗入酒中,酒有助于行气作用,药物作用便很快发挥,行至全身。鹿茸同样可以入酒,将鹿茸片加入50度以上的白酒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饮用。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它药材一起浸泡。中国吃网菜谱大全表示,泡酒的鹿茸一定要用生切片,这样的药酒更有效果。

2、鹿茸磨粉

如果没时间泡酒,没时间熬汤,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大家的烦恼。那就是将鹿茸磨成细粉,在晚上睡觉之前,用酒或者盐开水送服茸粉。既方便,又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3、鹿茸做菜

食疗是保健强身的一大方法,鹿茸这样的滋补品就是一大很好的食材。在南方地区,鹿茸和其它药材加入鸡、鸭、鹅或者猪肉等,用慢火细炖,饮其汤水,同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中国吃网餐饮网表示,不仅是熬汤,鹿茸还可以粉碎成粉,加入其它的菜式中。

4、煎煮药

保健和食疗性质的药粥,在我国流传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使用药粥治疗疾病的记载。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鹿茸、人参为主,配合其它滋补性药物,与米谷配伍,再加入适当的调料,同煮为粥,进补服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疗方法。

5、散剂吞服

鹿茸则直接烘干,加工成粉末状,或到药店购买现成的鹿茸粉,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空心胶囊中,置于密闭容器里,放在阴凉通风处。每次1~2粒,以白开水送服,也可以直接将粉剂放在口中,以其它药液、粥饮或温开水冲服。

6种人最适合吃鹿茸

1、怕冷者。怕冷的人往往阳虚,鹿茸正是对症的温性滋补品。

2、中年妇女。鹿茸能治疗子宫虚冷、崩漏、带下、产后贫血及宫冷不孕等妇科疾病。

3、性功能衰退者。鹿茸可恢复并促进精力与性功能,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背痛,遗精滑泄,小便频繁等症。

4、中老年人。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及体质较差的老年人,食用鹿茸可补益气血,强心复脉,化淤生肌,强筋壮骨。

5、疲劳过度的中青年。鹿茸具生精补髓、健脑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适于精血不足、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出虚汗、贫血者。

6、有溃烂者。鹿茸具极佳的生肌消炎功效。

优秀文章赏析

解析鹿茸血的秘密

被称为女人守护神的鹿胎膏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补肾壮阳、益精添髓-鹿鞭膏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our2dl.com/yjhl/8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